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談「富察下獄事件」與公政公約在中國

◎ 陳逸南

近日,「富察下獄事件」發生在中國,引起各界人士熱議,其影響因素之一是聯合國人權兩公約在中國,目前是「二缺一」情況,因為「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公政公約)經中國政府簽署了27年(1998~2025年),迄今仍未生效施行。雖然,公政公約是一個多邊的國際條約,在生效後對締約國具有法律的拘束力,卻無法在中國實踐,此為一項事實。

八旗文化總編輯「富察」李延賀遭中共秘密拘捕,指其違反「煽動分裂國家罪」,判處有期徒刑3年,剝奪政治權利1年。(翻攝臉書)八旗文化總編輯「富察」李延賀遭中共秘密拘捕,指其違反「煽動分裂國家罪」,判處有期徒刑3年,剝奪政治權利1年。(翻攝臉書)

查公政公約與經社文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經中國政府的簽署及生效時間如下:

自由開講》談「富察下獄事件」與公政公約在中國

又查,公政公約的第二部分(第2~5條)是公約的總論部分,規定了公約的原則和基本問題。在第二條第一項規定,本公約每一締約國承擔「尊重和保證」在其領土內和受其管轄的一切個人享有本公約所承認的權利,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區別

在該條款使用「尊重和保證」兩個用詞。公政公約下設的條約機構——人權事務委員會,在1981年通過的第3號一般意見認為,必須提請締約國注意,公約規定的義務不限於尊重人權,而且各締約國也已承擔義務「保證」在其管轄下人人享有這些權利。

再者,人權具有普遍性,其中的一個含意就是指人權主體的普遍性,也就是說,人權是所有人作為人固有的權利,這就決定了「非歧視原則」在國際人權法中的重要地位。其核心就是非歧視和所有人都平等地享有人權的原則。它規定了公約權利的主體,即「一切人」,包括本國人、外國人(含無國籍人)。它表明,公約規定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力涉及個人的基本權利,在適用上是具有普遍意義的。

平心而論,目前聯合國人權兩公約在中國是「二缺一」的情況,發生「富察下獄事件」時,無法實踐以聯合國人權公約保障個人基本權利之原則,是可想而知的事,如果另類思考,以我國已將聯合國人權兩公約國內法典化的思維,來探討「富察下獄事件」,其結果就不一樣了。

(作者為仲裁人)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