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喻閔
近期緬甸發生7.7強震,這場天災提醒我們自然災害無法預測,若發生超過政府可承受的事變,如何提升社會整體自救互助能力,才是災害發生時的存活關鍵。
台灣位於地震帶,災害從未遠離我們。而傳統與非傳統的風險更與日俱增,包含極端氣候與中共持續進逼的軍事威脅,時刻提醒我們居安思危、提升韌性的重要性。3月27日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與內政部、台南市政府等共同舉辦首次韌性演習,想定情境包含馬尼拉海溝地震與海嘯侵襲、關鍵設施遭攻擊等天災人禍,政府與民間如何在不依靠國軍投入人力的情形下,進行應變與動員。
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實地演練,前進外科小組作業區於軍用急救帳篷內演練緊急外科手術處理。(資料照)
從過往經驗可知,極端災害發生第一時間,專業救援力量往往難以即時抵達。不論是日本阪神大地震、緬甸地震等,民間與地方政府的自救、互助,才是存活的關鍵。
台灣雖有強大救災資源與應變機制,但不可能僅仰賴政府救援,唯有強化全民防災知識與演練,才能培養真正能量應對各式危機。本次演習,筆者有幸受邀為觀察員實地觀摩,演習動員了地方政府、替代役現備役役男、民間醫療等,更結合志工、學校、社區居民參與,實際操作大規模複合式災害發生,地方政府如何運用民力救助傷患、安置災民,緊急應變。
演習已不再是以往念稿式桌推或照表操課的兵推,並脫離依賴國軍支援救災的情境。藉由實際演習發現操作上問題並壓力測試應變機制,將理論與實務結合,落實提升全社會韌性的檢驗。
類似的演習應常態化、制度化,藉由一次次災害來臨前的整合資源準備,將應變對策轉化為日常生活。唯有讓正確觀念深植人心,地方政府也熟悉應對方式,台灣才能在面對天災與危機時,不慌不亂、幫助自己也幫助他人。
(作者為大學助理教授)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