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政昌
近年來,私立學校的招生機制再次成為社會焦點,部分團體將私校的入學機制與營隊視為違反國民教育的「適性揚才、就近入學」原則,甚至批評私校招生亂象戕害教育公平。然而,這樣的指控忽略了私立學校在教育體系中的多元角色、現實挑戰與家長的真實需求。
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與立委林宜瑾召開記者會,指部分私校舉辦「小六基測」的招生亂象戕害國教本質,應修法導正。(圖由全教總提供)
私校的多元定位與社會責任
私立學校扮演著補足公立教育資源不足、滿足多元需求的重要角色。許多私校自創校以來,秉持教育使命,投入大量資源在課程創新、專業師資、國際教育與學生多元發展,提供家長與學生更多元的選擇,滿足個別化、特色化的教育需求。這些努力,不是單純以升學為目標,而是試圖協助學生找到最適合的成長方向,發揮潛能。
私校招生的現實挑戰
現行的十二年國教政策雖強調就近入學與減輕升學壓力,但實際操作中,家長仍普遍擔憂公立學校的資源不均、教學品質參差不齊。許多家長在選擇私校時,並非僅為升學,而是希望孩子能在更安全、更具規範與支持的學習環境中成長。
許多家長在選擇私校時,並非僅為升學,而是希望孩子能在更安全、更具規範與支持的學習環境中成長。示意圖,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資料照)
此外,私立學校長期自負盈虧,面臨財務平衡的巨大挑戰,特別是在少子化的衝擊下,不少學校必須透過招生機制確保教育品質,吸引對私校教育有高度認同的家長與學生。若私校的招生機制一味受到限制,不僅扼殺私校發展空間,更可能導致教育多樣性的萎縮,使家長與學生失去選擇的權利。
家長的選擇權與教育公平
當家長選擇私校時,他們考量的不僅是學業成績,更是整體的學習環境、師資素質、品格教育與生活規範等多方面的因素。私校透過適當的機制,確保能提供與家長期望相符的教育品質,這不應該被視為破壞教育公平的行為,而是滿足多元化教育需求的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有能力選擇私校的家長,往往投入大量時間、精力與財力在子女的教育上,這樣的選擇背後是對孩子未來的深切期盼。私立學校與這些家庭共同承擔教育責任,而非以高壓與升學為唯一指標。
私校投入大量資源在課程創新、專業師資、國際教育與學生多元發展,滿足家長與學生個別化、特色化的教育需求。示意圖,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資料照)
私校法修正應平衡規範與彈性
面對立法院提出的《私立學校法》修正案,應審慎考量私校的生存空間與教育貢獻,而非一味以單一標準予以限制。建立更透明、公正的招生制度是必須的,但應該兼顧私立學校自主發展的彈性與社會責任,讓私校能夠依循合法機制,發展特色教育,滿足家長與學生的多元需求。
私立學校試圖透過招生機制維護教育品質、培養多元人才,滿足家長對孩子教育的合理期望。在少子化、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背景下,私立學校的存在,正是台灣教育體系的重要助力。期待各界能夠以更開放的視野看待私校的多元角色,協力打造公私校共融的優質教育環境,而非以單一標準、片面的指控打擊私校的生存權利。
(作者為高中副校長)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