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蔣萬安市長是否有大局觀?

◎ 吳峻宇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曾在〈政治作為志業〉中指出,偉大的政治人物,必須在「信念倫理」與「責任倫理」之間取得平衡。前者是一種信仰的忠誠,是對正義趨勢的執著;後者則是一種冷靜的承擔,是對政治行動後果的清醒認識。簡言之,一位具備政治智慧的領導者,應具備「大局觀」:既能因看清時代的正義趨勢而行動,也有面對爭議時堅持的勇氣。

發起罷免立委徐巧芯的團體「剷除黑芯」多次控訴在申請市有場地與路權時遭遇不合理阻礙。(資料照)發起罷免立委徐巧芯的團體「剷除黑芯」多次控訴在申請市有場地與路權時遭遇不合理阻礙。(資料照)

近日來,罷免立委徐巧芯的行動進入實質推動階段,發起團體「剷除黑芯」多次控訴在申請市有場地與路權時遭遇不合理阻礙。包括市警局要求六日前申請、需繳交三萬元押金,以及市府以「同類型活動一月內不得重複」為由駁回罷團申請景勤一號公園等案例。更引發關注的是,承辦人員回覆「上頭的指示」令人擔憂。台北市府是否已經從技術層面涉入公民政治活動的限制,甚至傷及行政中立的基本原則?

台灣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大局觀」政治決斷,莫過於 1987 年蔣經國解除戒嚴、開放黨禁與報禁。當時的國際環境已處於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之中,南韓、菲律賓相繼轉型,台灣內部也因經濟成長與黨外運動興起,社會對開放的聲音高漲。蔣經國敏銳看見這股不可逆的結構變遷,選擇主動釋放權力,即便這意味著國民黨的統治將面對挑戰。他的選擇讓台灣得以和平轉型,成為亞洲民主發展的典範。

台北市長蔣萬安。(資料照)台北市長蔣萬安。(資料照)

蔣萬安之所以在2022年當選市長,不只是憑藉政黨動員,更承載了部分市民對其政治血統與現代風格的期待——是否能展現蔣經國晚年那種洞察大局、願意讓權於民的政治智慧。然而,如今當市府在面對罷免行動時採取設限而非開放的立場,是否正顯示這份「大局觀」的缺席?

作為台北市長,蔣萬安應該理解,民主的底線不在於是否支持某場罷免,而在於是否保障人民參與政治的基本權利。一位真正有大局觀的政治人物,不會懼怕多元的聲音,也不會用行政手段壓抑公民的行動。他會知道,民主社會的強韌,不是來自管控,而是來自容納;不是防堵,而是對話

2026年的選舉將至,市民終將回望這段任期,思考這位市長是否真的值得再一次託付城市的未來。而「是否有大局觀」,將是最根本的提問。因為失去了大局觀的領導者,也就失去了與人民同行的資格。

(作者為工程師)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