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亞柔
緬甸中部3月28日發生規模7.7的極淺層地震,震源深度僅10公里,強烈搖晃導致緬甸多地建築倒塌、道路損毀,並造成嚴重傷亡。鄰近的泰國也受到波及,首都曼谷感受到劇烈搖晃,當地傳出多起建築受損甚至倒塌的災情。
其中,位於曼谷恰圖恰(Chatuchak)的泰國審計署21億泰銖新大樓應聲倒塌,經調查,該建築由中國中鐵十局集團承包興建,讓外界擔憂中國建築的品質問題。
緬甸強震導致中國中鐵十局在泰國曼谷承建的大樓倒塌,凸顯「中國建設」的品質問題。(美聯社)
過去中國建設公司承包的基礎建設,無論是在中國境內或海外,屢次發生結構缺陷、偷工減料的問題。從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中大量校舍倒塌,到近年來中國各地頻頻出現的橋梁斷裂、建築傾斜,再到這次泰國政府機構大樓在強震中垮塌,顯示中國建築業的安全問題已跨越國界,對其他國家的公共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緬甸方面,當地災後勘察也發現,部分由中國企業承建的建築出現嚴重裂縫,甚至有些建築面臨倒塌風險。這些建築原本應該具備一定的抗震標準,但在強震發生後卻暴露出結構上的重大缺陷,施工品質令人堪憂。
中國長期透過「一帶一路」政策,大量輸出基礎建設,企圖藉由經濟滲透擴大其影響力。然而,許多「中國標準」的工程品質低劣,導致橋梁、公路、鐵路、大樓等設施在短時間內發生結構性問題,甚至引發災難。
在緬甸、泰國等國,許多政府建案與商業開發案由中國企業承包,但這次地震暴露出中國建築的不安全性,對當地民眾生命財產造成嚴重威脅。這種短視近利的工程模式,不僅損害受災國家的基礎建設,也讓國際社會開始重新審視中國的基建外交政策。
緬甸強震造成嚴重傷亡,我國消防署特搜隊在最短時間完成救災準備,隨時可出發前往災區協助救援。(記者翻攝)
在緬甸與泰國發生強震後,台灣政府迅速啟動國際救援應變機制,隨時可出發前往災區協助救援。此外,台灣外交部已透過駐緬甸與駐泰國代表處正式向當地政府表達救援意願,並持續與相關單位保持聯繫,希望能盡快提供國際人道援助,顯示台灣不僅擁有高度專業的救災能力,更願意站在人道關懷的立場,伸出援手幫助受災國家。
面對天災,人民最需要的是可靠的基礎建設與真誠的救援行動,而不是粗製濫造、草菅人命的「中國建設」。這場災難不僅是對受災國家的一次挑戰,也是對國際社會如何選擇合作夥伴的警示。
(作者為自由業)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