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如蓓
教育部長期推行「常態編班」,希望透過不分能力的混合編班來消除教育資源差距,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公平的學習機會。然而,當優秀學生無法獲得挑戰,學習落後者難以追趕,這樣的情況造就出「菁英家長」。
教育部長期推行「常態編班」,希望透過不分能力的混合編班來消除教育資源差距。(資料照)
資源充足的家庭透過補習、私校等方式確保子女的學習競爭力,而弱勢學生則受限於公立學校的資源困境。當政府將常態編班視為「公平」的象徵,公立學校逐漸失去競爭力,家長自然選擇更優質的教育管道,導致公私立學校的差距日益擴大。
家長並非盲目追求私校,而是因為公立學校無法滿足他們對教育品質的期待,導致明星私校招生競爭激烈,錄取率甚至低於10%。此外,高社經地位的家長投入大量資源讓孩子補習,強化競爭力,形成「課內鬆、課外補」的現象。當教育資源逐漸集中在私校與補習班,公立學校不再是家長的首選,政府應該去面對常態編班反而造成城鄉差距的問題。
面對公立學校生源流失,教育部將公平等同於「不分班」,卻忽視了學習需求的多元性。許多公立學校因政策限制,無法提供雙語班、能力分組教學、實驗班處處受限,導致家長不得不將孩子送往實驗學校、私校或補習班。
教育部將公平等同於「不分班」,卻忽視了學習需求的多元性。(資料照)
學前教育不能教英文,家長就把孩子送去雙語幼兒園;國中不能上進度第八節,學校課表有AB版,都是公開的秘密。教育部閉著眼睛忽視家長對高品質教育的需求,讓公立學校淪為資源不足的教育場域,而私立學校則吸收更多優秀生源,進一步拉開兩者的差距。如果政府繼續放任這種現象,公立教育體系的競爭力將進一步萎縮,最終將只有弱勢學生留在公校,讓教育階級化問題更加嚴重,這才是真正的軍備競賽。
臺灣社會文化長期升學主義、成績掛帥,是不爭的事實,那些說著常態編班的學者專家,大部分還不是把孩子送到私校、送去國外?如果政府不願意面對問題,積極提升公立學校的競爭力,開放多元編班策略,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獲得適當的支持,永遠都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作者為公務人員)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