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明輝
川普在一九八七年所寫的自傳《川普:交易的藝術》(Trump:The Art of the Deal),闡述自己如何在商場上運用各種手段達到最終商業目標。他強調談判的精髓在於:「大膽思考。我一直都是如此,對我來說這很簡單。如果你無論如何都要思考,那你最好想得遠大一些」。透過引人注目的言辭,將議題炒到最大聲量,從而創造有利於自身的談判場景。
這種「先擴大議題,再讓對手為免損失而讓步」的策略,反映在他對格陵蘭與巴拿馬運河的談判態度。儘管外界常質疑他是否真有意願動用武力,或只是口頭「喊價」以創造籌碼,但若回到川普的「交易」思維,他習慣先放話衝擊市場或國際輿論,再藉這股動能讓對手坐上談判桌,並藉機索取更高利益。
以格陵蘭為例,川普注重的並非只是島上資源,更重要的是該地處於北極圈的戰略地位。全球暖化使得北極航道逐漸開通,中國、俄羅斯與美國三大強權皆想在此設置軍事或通訊基礎建設,以掌握海洋監控優勢與稀土礦產開發權。
格陵蘭島具備重要戰略位置,又擁有豐富自然資源,讓川普頻頻喊應該由美國加以控制。圖為美國太空軍在格陵蘭的皮圖菲克太空基地。(路透檔案照)
川普想扮演的角色,便是對丹麥喊話,要求其考慮將格陵蘭的主導權與美國利益綁在一起,否則就可能面臨高額關稅甚至更嚴厲制裁。他以誇大式言論凸顯「不排除動武」可能性,製造恐慌和壓力,讓丹麥不得不面對「要失去什麼」的問題。從《交易的藝術》的角度來看,川普的策略便是「先大肆威脅,把對手嚇住,再逼迫談判」,對於過去經常在商業爭奪中取得成果的他而言,是慣用手段。
同樣地,對巴拿馬運河的論述也顯示川普對中國勢力的戒備。巴拿馬運河作為全球航運要道,若其港口或管理權受到中國企業掌控,會讓美國在中美洲的影響力嚴重受損。川普看準美中之間的地緣競爭,藉口「國家安全」要求重新掌控巴拿馬運河,並渲染「巴拿馬運河已落入中國之手」的政治危機,將此作為挑起民意與盟友戒心的論據。這種先製造「對方已經佔優勢」的恐懼感,再訴諸「我們必須搶回來」劇本,正是川普長年行之有效的商業談判策略。將狀況描繪越負面,越能促使對方擔心自身利益遭到折損,進而願意配合川普所提的交易方案。
若中國控制巴拿馬運河,會讓美國在中美洲的影響力嚴重受損。(法新社檔案照)
川普「鬥而不破」的談判技術,雖在商業領域或有可行之處,但應用在全球戰略與國家領土主權議題上,就極易演變成地緣政治危機。若過度應用於國際政治,便會在盟友間引發信任危機。尤其揚言對加拿大納為「第五十一州」說法,更顯示川普談判風格對地緣政治的粗糙處理。他先拋出極端論點,逼使對方迅速做出回應,一旦對手試圖妥協,川普即視之為讓步,轉化為美國獲取優勢機會。過往美加兩國保持密切友好合作,邊境幾乎不設防,如今卻因川普的談判策略而令兩國關係蒙上陰影。
《大西洋月刊》曾在二〇一六年發表《川普的內心世界》(The Mind of Donald Trump)文章,從心理學角度剖析川普人格特質及決策模式。儘管已過八年,文中對川普決策風格的描述依然貼切。文章指出「川普以一種外向、熱情和社會主導的方式扮演自己的角色。他是個有動力的人:精力充沛、焦躁不安、無法保持靜止。他睡得很少,他的日子充滿了會議和電話」。在商業談判中,川普從不輕言放棄,總是設法擊敗對方。然而,這樣的行為模式讓人感到疑惑:川普如此不遺餘力地攻擊對手,究竟是為了什麼?川普就像每天都在扮演「川普」這個角色,即使連他自己都不了解是為了什麼。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