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美
「以武器換和平談判」,這聽起來有沒有很奇怪?事實上,這是俄羅斯媒體《生意人報》(Коммерсантъ) 對昨天(3/11)烏克蘭與美國在吉達 (Jeddah, Saudi Arabia) 會議結果的定性 (https://www.kommersant.ru/doc/7565324?from=top_main_1)。
「以武器換和平談判」,是俄羅斯媒體對於美烏在吉達會議結果的定性。(路透,取自貼文)
武器協助戰鬥,和平期待止戰,既要烏克蘭接受談判,又提供烏克蘭武器,不會很反常嗎?
我想,絕大多數國際媒體不會為這個違反邏輯的事傷腦筋,他們會覺得,烏克蘭「本來」就應得到武器援助,只不過川普一聲令下暫停供給,烏克蘭擺低姿態,讓川普有了面子,也就恢復了。
但是,俄羅斯人的看法呢?或者,俄羅斯人無法表達意見,但俄羅斯媒體呢?由《生意人報》對吉達會議的定性,某種程度呈現這場戰爭的荒謬。
《生意人報》立場偏俄羅斯官方 [*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俄羅斯國內已經沒有獨立媒體],但因媒體屬性主要為俄羅斯商業界代言,有了些許自由度。不像塔斯社 (TASS)、俄羅斯新聞社 (RIA Novosti) 和國際文傳電訊社 (Interfax) 因對俄羅斯媒體統一供稿,需要彌合官方口徑,反而沒有在第一時間對吉達會議有任何表達。
關於這陣子川普一頭熱推動的和平談判,俄羅斯媒體大多閉口不談,除了美國暫停烏克蘭軍援一事,有欣喜的報導之外。
面對俄羅斯的侵略行為,烏克蘭國民對抵抗與否已有足夠認識,即使美國暫停軍援,也不至於一夕崩盤。圖為烏國民眾走過切爾尼戈夫設置的陣亡將士紀念座。(美聯社)
不過,俄羅斯被烏克蘭打怕了倒有跡可循:比如在歡喜美國停止烏克蘭軍援時刻,「提醒」俄羅斯人,烏克蘭的武器庫存再打幾個月都沒問題 (https://www.rt.com/....../614033-russia-ukraine....../)。
至於烏克蘭人面對暫停軍援的對應呢?
在國際外交上,烏克蘭哭窮,表現亟需援助;但在國內,其國民對抵抗與否已有足夠認識,不至於一夕崩盤。
(作者為經濟民主連合理事,紐約市立大學研究中心經濟學博士)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廖美臉書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