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國際先鋒》中國「兩會」觀察:對台政策不變,行動趨於激進

中國一年一度的全國人大與政協會議(俗稱「兩會」)是觀察中國政治風向的重要指標。儘管中國的對台政策在官方論述上未見重大變動,但綜合近期發展來看,北京對台策略已從過去的「防守型」轉為「攻勢型」,並將2024年設定為「主動打擊台獨」的一年,而2025年則是「創造有利於祖國統一局勢」的一年。

◎ 王宏仁

中國一年一度的全國人大與政協會議(俗稱「兩會」)是觀察中國政治風向的重要指標。儘管中國的對台政策在官方論述上未見重大變動,但綜合近期發展來看,北京對台策略已從過去的「防守型」轉為「攻勢型」,並將2024年設定為「主動打擊台獨」的一年,而2025年則是「創造有利於祖國統一局勢」的一年。這種政策上的微調,並未體現在兩會的官方文件中,但卻能從中國在國際與區域事務上的作為中顯現端倪。因此,要評估中國對台政策的真正動向,不能只看兩會文件,而應從國際環境、領導人決策風格,以及美中關係的發展進行綜合分析

中國一年一度的全國人大與政協會議是觀察中國政治風向的重要指標。(歐新社)中國一年一度的全國人大與政協會議是觀察中國政治風向的重要指標。(歐新社)

一、兩會對台政策表面不變,實質策略轉趨強硬

根據中國今年兩會的官方文件,北京對台政策仍然維持一貫的措辭,強調「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與九二共識」,並且「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和外部勢力干涉」。此外,文件中依然保留了所謂的「和平發展」論述,例如「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推動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等。但這些措辭幾乎與過去相同,顯示中國在對台論述上維持既有立場,並未做出新的政策宣示。

若從中國對台策略的演變來看,今年兩會的真正核心並非「促統」,而是「反獨」。北京的對台策略向來是「一硬一軟」,即在政治與軍事上對台高壓施壓,同時在經貿與文化領域持續拉攏。然而,今年特別強調「反獨」而非「促統」,意味著中國可能在短期內採取更為積極的措施,甚至有可能對台灣的國際空間進行更直接的打壓。3月14日為《反分裂國家法》頒布20週年,這個時間點使得北京必須對「反獨」成效有所交代,預計中國將會在外交、軍事、經貿甚至法律層面加大對台施壓力度。此外,2025年11月7日將是「馬習會」10週年,北京一定會利用高規格接待馬英九的方式來做相關政治宣傳,營造台灣內部對於支持兩岸統一的假象。

二、中國對台打壓走向暗地化與法制化

中國近年來在國際社會對台施壓的方式,也從過去的「檯面化」轉變為「暗地進行」與「法制化」「暗地進行」是指,中國已不再避諱地動用各種非法手段來削弱台灣的國際地位、干涉台灣的外交關係。例如,近期有報導指出,具有中國背景的跨國犯罪集團,透過投資帛琉的度假村與土地開發案,試圖動搖台灣與帛琉的邦交關係。此外,美國聯邦機構披露,中國的駭客組織——安洵(I-Soon),實際上與中國公安部有關,並將美國國防情報局、美國商務部、台灣外交部等機構列為攻擊目標,顯示中國已經開始將對台攻擊納入國家行動的一環。

中國的駭客組織安洵(I-Soon),與中國公安部有關,並將台灣外交部等列為攻擊目標,顯示中國已將對台攻擊納入國家行動的一環。圖為「安洵信息」設在四川成都的分公司。(美聯社)中國的駭客組織安洵(I-Soon),與中國公安部有關,並將台灣外交部等列為攻擊目標,顯示中國已將對台攻擊納入國家行動的一環。圖為「安洵信息」設在四川成都的分公司。(美聯社)

另一方面,中國對台施壓也呈現「法制化」趨勢。2025年2月以來,中國陸續與泰國、汶萊、吉爾吉斯、巴基斯坦等國簽署聯合聲明,要求這些國家公開支持中國的「一中原則」,並附和中國對聯合國2758號決議的不當解讀。這些動作顯示中國正試圖以「法律戰」為手段,透過國際法的框架來限制台灣的國際空間,並為未來可能的軍事行動創造所謂的「法理基礎」。這種做法不僅是對台灣的外交壓力,也對國際社會形成一種「預先鋪墊」的法律論述,企圖讓中國對台灣的主張在國際間更具正當性

三、習近平的個人決策模式與對台灣的態度

分析中國對台政策,不可忽視習近平本人的決策模式。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資深研究員甘思德(Scott Kennedy)博士近期撰文指出,習近平不願積極修復中國經濟的原因可能有四種:他不了解中國經濟實情、他不知道如何解決、他不在乎、他不認為自己有錯。這四點中的後兩者最適用於他對美國和台灣的政策態度。

習近平認為自己是最了解台灣的中國領導人,並堅信他的對台政策是正確的,因此持續霸凌、軍事威脅台灣,導致兩岸關係陷入僵局。(美聯社)習近平認為自己是最了解台灣的中國領導人,並堅信他的對台政策是正確的,因此持續霸凌、軍事威脅台灣,導致兩岸關係陷入僵局。(美聯社)

在美中關係方面,習近平不在乎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如何對中國施壓,例如加徵關稅或封鎖中國的技術發展。他認為中國是全球大國,不能失去顏面,因此即便美國升高對中制裁,他仍會採取對等反制的方式應對,而不願讓步。同樣的心態也適用於對台政策。習近平認為自己是最了解台灣的中國領導人,並堅信他的對台政策是正確的,因此,即便台灣多次舉出中國政府的對台霸凌、軍事威脅、關閉對話等問題,他仍然充耳不聞,導致兩岸關係陷入僵局。

四、中國對川普政權的錯誤解讀

最後一個影響中國對台政策的關鍵因素是中國對川普政府的錯誤解讀。中國內部的一種普遍論述認為,川普的上台將為中國擴張國際影響力提供良機,理由包括:川普正在瓦解西方圍堵中國的聯盟、破壞國際自由秩序,使中國有機會與這些國家重新建立關係;川普在烏克蘭戰爭上的立場,以及他排除歐洲國家和烏克蘭參與談判的做法,讓中國以為美國在台海問題上也可能採取類似策略,進而讓中國取得戰略優勢。

中國內部有一種普遍論述認為,川普的上台將為中國擴張國際影響力提供良機。(路透)中國內部有一種普遍論述認為,川普的上台將為中國擴張國際影響力提供良機。(路透)

然而,這種解讀可能對中國而言是一場災難性的誤判。首先,台灣與烏克蘭的情勢不同,台海問題涉及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利益,與歐洲戰場有本質上的區別。其次,川普雖然目前對中國採取某些放任態度,但這並不代表他會對中國友善,反而可能在不久的將來開始積極對付中國。因此,如果中國因為這些錯誤判斷而採取更為激進的行動,例如在台海問題上測試美國的底線,最終可能導致自身陷入嚴重的戰略困境,甚至使政權受到威脅。

結論:兩會之後,台灣應如何應對?

從今年中國兩會的發展來看,北京的對台政策表面上並無太大變化,但實際上其行動已經趨向積極與強硬。對於台灣而言,未來的挑戰不僅來自中國的直接壓力,也來自中國試圖在國際社會塑造的法律戰與話語權。習近平的決策模式以及中國對川普的誤判,都可能使中國在未來幾年內採取更具風險的對台行動。因此,台灣除了強化自身國防之外,也應持續透過外交與國際合作,確保自身聲音不被忽略,並利用中國內部的戰略矛盾,讓國際社會更清楚地認識到中國對區域穩定的威脅。

(作者為成大政治系教授、國策研究院執行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