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帆船
南投縣名間鄉松柏嶺不僅是全台最大的茶葉集散地,其出產的茶葉更供應超過半數的手搖飲店。然而,當地原以山明水秀著稱的美好環境,如今卻因縣政府計劃興建焚化爐而蒙上陰影。居民普遍擔心,若只依賴焚化爐來處理垃圾,恐怕會陷入「越燒越多」的惡性循環,最終不僅損害茶產業形象,更可能威脅到大家的健康。
南投縣府有意在「茶鄉」名間鄉興建焚化爐,地方憂心恐嚴重衝擊茶產業。(資料照)
事實上,早在2022年,中國醫藥大學邱姓研究生就進行了一項大規模研究,指出焚化爐周邊居民的健康風險不容小覷。該研究利用2008年至2018年間所收集的10萬5371位成年人的Biobank資料,分析了居住於焚化爐附近五年以上的居民健康狀況。研究團隊選取了五座周邊無火化場和工業區干擾的焚化爐,並依年處理量是否超過20萬噸分為高處理量組(G1)與低處理量組(G2),同時在空污較低的行政區內設置對照組(G3),排除工業區、火化場及焚化爐附近的民眾。經過年齡與性別配對後,共有3,774位受試者納入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焚化爐與血壓上升有明顯關聯,尤其在高處理量焚化爐周邊,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均顯著增加,這一結果最貼近台灣的實際情況。
若南投縣政府未能先從源頭推動垃圾減量與精細化分類,而僅仰賴焚化爐「一次解決」垃圾問題,未來可能仍將面臨垃圾量暴增的老問題。國際上已有許多成功案例證明,垃圾處理的最佳方式並非簡單「一把火燒掉」,而是要從減少垃圾產生量和推動資源回收利用著手。
垃圾處理的最佳方式是從減少垃圾產生量和推動資源回收利用著手。圖為彰化縣田尾鄉清潔隊全力完成資源回收物二次細分類,創下連續23年「零退運」紀錄。(田尾鄉公所提供)
例如,日本的「Pay as you throw」制度要求民眾必須購買指定垃圾袋,藉此促使大家自覺做好垃圾分類;德國則實施「綠點制度」,要求企業負擔包裝回收處理費,從產品設計階段就力行減少多餘包材。這些例子皆指向一個事實:只有從源頭做好垃圾分類與減量,才能徹底降低對焚化爐的依賴。
從在地角度來看,名間鄉松柏嶺的居民與茶農長期依賴優質茶葉的生產與觀光發展,若因焚化爐排放的廢氣污染了空氣、土壤或水源,勢必對茶葉的產量和品質造成衝擊。茶樹需依靠乾淨的環境才能維繫其獨特風味,一旦品牌形象受損,整個產業都會受到連帶影響。更何況,研究已提醒焚化爐周邊居民面臨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症候群等健康風險,其代價對在地居民而言更是難以承擔。
因此,守護南投的生態與居民健康,必須先從源頭減量與妥善垃圾分類做起。當廚餘、塑膠、紙類及金屬等垃圾得到有效分流,焚化爐的負荷才能降低。這些分流出的廚餘若能充分堆肥再應用於農田,不僅能減少廢棄物量,還能提高農地有機質含量,為地方農業帶來更多收益。儘管這些措施在推動初期需要投入經費、教育和時間,但長期而言,不僅能保存好山好水,維護茶產業的永續發展,更能保障居民的健康。反觀若僅依賴焚化爐,垃圾量失控後還可能陷入「燒不完、燒不盡、還得擴建」的惡性循環。
除了茶產業,名間鄉也是生薑重要產地,地方憂心設焚化爐產生污染,影響農民生計。(資料照)
另外,筆者強調,歐盟及其他先進國家並非徹底排斥焚化爐,而是在源頭減量與資源回收方面做得更為徹底,僅將焚化作為最後手段,從而有效降低空氣污染並提高資源利用率。這種模式不但保護了在地農業與觀光,同時也為子孫後代保留了一片乾淨的天空與土地。若南投能借鏡這些成功經驗,便有望在兼顧環保與產業發展間取得平衡。
筆者呼籲南投縣政府重視名間鄉松柏嶺在台灣茶葉市場中的關鍵地位:這裡不僅孕育了無數茶農與文化資產,更吸引眾多旅人前來品茗賞景。若因興建焚化爐而導致空氣、土壤和茶園遭到污染,不僅會影響茶葉品質,更對居民健康構成實質威脅。當前最務實且有效的策略,是先把垃圾減量與分類落實到底,在降低總垃圾量後,再評估焚化爐的必要性。唯有如此,南投才能在未來數百年內保持山青水秀,讓世世代代都能享受到那醇厚的好茶與永續繁榮。
(作者為前週刊記者、政治幕僚)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