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雄好過日
川普今日(美國時間3日)與台積電執行長魏哲家共同宣布,台積電將投資1,000億美元於美國先進半導體製造,再興建3座新晶圓廠、2座先進封裝廠,以及1間主要研發團隊中心。川普強調這是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單項外國直接投資案(single foreign directinvestment)。川普也表示,台積電在美國生產就能避免關稅。
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中)於白宮宣布,將於美國再投資1000億美元,折合約新台幣3.29兆元。(路透)
當然這個消息也引起「疑美論」再啟,網路上已經看到不少「美國掠奪台積電以後就可以拋棄台灣」的消息,值得注意的是大量中港澳帳號也已在宣傳此事。
1. 對台積或台灣來說,已避免更糟糕的方案
之前市場盛傳,川普政府會希望台積「拯救Intel」,以技術入股Intel,或與Intel合資成立新公司等方式,救活Intel的Foundry業務。
之前市場盛傳,川普政府會希望台積「拯救Intel」,以技術入股Intel。(本報合成資料照)
但確定的方案中,台積可以掌握自己的技術與產業鍊,和Intel無關,也就是說若在高階晶片Intel未來完敗,以至於退出Foundry業務,美國政府也不會過度干涉。這點讓台積得以專心衝刺高階晶片技術。
有人說台積在美設研發中心是連根拔起轉移過去,但其實台積早就在美國德州與加州有兩個研發中心,根本沒有因此而變成美積電。反過來說,NVIDIA和AMD來台設置研發中心,是否這兩家就變成台灣公司? 這是說不通的。
川普在記者會中自己就說「(台積美國廠)會佔這公司生產的(先進)晶片相當大的部分(big percentage),但正如你所知,他們的基地大部分位於台灣,而且是迄今最大的,無人能夠接近其規模(nobody can close)」。
也就是川普自己也知道美國無法取代台灣先進晶片產能,而是增加供應鏈的安全性,讓美國經濟國安有所保障。
而美國晶片有保障以後就可以放棄台灣,這則是過分滑坡,換個角度想,晶片能持續生產,這反而讓美國與中國開戰時可以持續作戰下去,增加美國的戰力不等於要放棄台灣。
2. 赴美生產不影響對高雄投資,對台灣投資有影響但有限
自從台積到高雄投資以後,各種「台積電來你也信(Sway)」、「台積來但不會裝機」、「台積只是空殼」等可笑傳聞不斷,因此這些造謠者當然不會放過台積赴美投資的機會,現在開始宣傳「台積高雄投資會暫緩」。
不過各位先用膝蓋想一下,目前3奈米、2奈米晶片需求仍供不應求,而美國的3奈米與2奈米以下產能要在2028年、2030年以後,而2025~2027陸續完工的台積電高雄P2~5廠,只會受到景氣與需求影響,不會受到美國產能影響。
台積高雄首廠(F22廠P1)A區去年底開始裝機,目前進入試產,4月開始量產。圖為台積高雄廠區目前狀況。(圖:Claudius,取自貼文)
目前,台積高雄首廠(F22廠P1)A區去年底開始裝機,目前進入試產,4月開始量產,初期約3000片。而今日新聞報導,B區3月起裝機,5月後試產,預計到今年底,P1廠A、B兩區二奈米製程的月產能規模將上看一萬片。竹科寶山廠已開始投片量產之後,生產經驗再複製到高雄廠量產,因而高雄廠進度順利推進。
台積電在高雄的投資 也大約1000億美金
其實台積電光在高雄的投資也大約有1000億美金(3兆多台幣,一座晶圓廠約200億美金),只是不論台積或高雄市府,一直都沒有在宣傳這個數字。
4奈米製程的亞利桑那州Fab21 P1工廠1月正式量產,傳出良率很快追上台灣,其原因很簡單,Fab21 P1廠是台積台南廠的複製品,裏頭不只生產線設備,連內部上下左右全面做得一模一樣,因而台灣派去的工程師馬上可以上手。
之後為了確保良率,P3之後的廠房可能照搬新竹或高雄廠的產線規劃與設計,那就得台灣的廠先蓋出來,製程調好了才有得抄。
Fab21 P2廠預計在2028年量產3奈米製程,比台灣慢6年,如果P2能做到2奈米,差距則是4年,而新增的P3廠則預計在2030年量產2奈米或A16製程,最多縮減到4年,並非外傳的1年差距。
在2028年時,台灣2奈米(或以下製程)就會有9個廠(新竹4高雄5),美國可以在本土生產自己所需的先進晶片,但「美國未來恐將取代台灣成為全球先進製程重心」、或是「美國取代台灣的研發機能」這是不成立的。
3. 台灣釋出站隊訊號,需提出如何讓台美陣營AI技術領先
在美國本土生產晶片,受限人力與供應鏈成本,成本高過台灣30%,若Fab21為了跟上技術進步,P1、P2、P3...每廠都往前一個節點,一個廠區從4奈米(P1)一直橫跨到1奈米(P4~5?)成本也會再高一點,出貨價格也較高。在美國生產,大概就跟被課關稅是差不多的。
並非所有下游廠商都直接購買先進晶片,包含手機等設備也是在海外生產,因此就算是美國本土的需求也全非回到美國生產。
川普需要一場「Big deal」,對於川普政權來說,抵抗美國核心的國安利益要求可是很嚴重的。台灣要做的是減少損失。(路透)
川普需要一場「Big deal」,而川普政權需要保障國安,因此在美國有部分完整產能,和美國廠商繼續透過其他管道購買台灣生產的晶片這兩件事可以並存,在台積先投資取得豁免後,也會希望這種方式繼續下去。
較為重要的是,台灣很明顯在「經濟聯盟」上做出了表態。
對於手握關稅、設備、技術與下游廠商優勢的美國而言,不知道各位鍵盤談判專家有沒有什麼好方式「拒絕對美投資」?
是要怒斥川普,拿「矽盾」威脅美國? 還是比照澤倫斯基甚至更硬,「不給安全保證就拒絕台積電赴美」?
對於川普政權來說,抵抗美國核心的國安利益要求可是很嚴重的。台灣要做的是減少損失,而非嘗試狠削美國一把,更不可能像某些低能政客所言「轉投中國陣營」。
反倒台積電應該要做的準備,是有一天完全放棄中國客戶,接受更嚴格的管制,甚至放棄中國南京產能。
要了解的是,由於美國生產無論如何成本仍較高,台積擴大產能之比率有限,美國並無法「整碗端去」。讓川普有面子、有政績之後,我們爭取的時間,更應該思考如何鞏固台灣之研發與創新能力,以及找到「美國無法取代的利基」。
舉兩個例子來說,1970年代以後,Toyota橫掃美國車廠,之後為了進入美國市場赴美投資,然而Toyota仍然是日本經濟最重要的製造商,研發也在日本,並未被掏空。
第二是在川普政府「製造業重返美國」的政策中,美國已經認知到有一項產業美國在可見的未來救不起來,那就是造船業。由於美國的造船能量已經遠遠落後中國,美國已在評估與日韓等盟國合作,進行軍艦生產或維修。
台灣應該要思考的是,如何進一步強化台灣從晶片設計、製造到封裝整合的產業能力,提供美國未來戰略轉向中重要的作戰能力,例如美軍「2045計畫」擴充AI艦隊的計畫,在船隻製造或系統整合上,若拉入台日韓產業鍊會更容易達成。
前幾天薛瑞福演講中提到,美國與其他盟國談判,會問幾個問題。(資料照)
我們最後再回到前幾天薛瑞福演講中提到,美國與其他盟國談判,會問幾個問題:
1. 你為自己做了什麼努力? (你多努力投資自身的安全?)
2. 你可以為美國做什麼? (你要提供美國何種交易籌碼?)
3. 你要如何說明強化我們之間的關係。( 你要說怎樣的故事?)
台積赴美的意義當然是「2」,而台灣要強化的是透過科技方面的領先優勢,並加上固定的防衛投資,去鞏固「1」的防禦保障,以及透過「3」的斡旋溝通,和美國探索更多合作的可能性。
要記住,川普團隊長期的目標是要「美國再次偉大」,唯有幹倒中國,才能確保美國再次偉大,先幹倒台灣,或把台灣送給中國,都不可能讓美國再次偉大。
安倍晉三曾向川普強調區域合作締造印太戰略的重要,是美國偉大的前提,而川普接受了,在國際戰略的層面上,川普固然自私、自戀、無情,但他並不是一個無知的莽夫。台灣不能有對美國一廂情願的依賴,但也沒有疑美反美的空間。
文:Claudius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高雄好過日臉書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