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珍惜海島國家的根源,重視常民歷史文化

◎葉正興

2月22至23日,高雄首度攜手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日本台灣交流協會、美國在台協會、泰國貿易經濟辦事處等國際單位,在中央公園舉辦「2025日光海島生活節」。活動涵蓋音樂演出、新住民美食文創市集、戶外講座、藤球運動、行動圖書車等,展現台灣與日、美、泰、菲、印、越等國的多元文化,也彰顯高雄對新住民與移工的重視。兩日內吸引14萬人,共同見證這場文化饗宴。

5國攜手舉辦的日光海島生活節,日前在高雄中央公園開幕。(高市府提供)5國攜手舉辦的日光海島生活節,日前在高雄中央公園開幕。(高市府提供)

台灣自清領時期起,憑藉豐饒物產與商業優勢成為國際貿易重鎮。1840年,英國以大炮打開清帝國的閉關大門,鴉片戰爭期間更試圖占領台灣。美國早已洞悉台灣的戰略價值,頻繁探勘並尋求經營機會。此後,台灣陸續與法國、俄國、葡萄牙、荷蘭等國簽訂通商條約,地位日益重要。

海洋塑造了台灣的經貿發展,也孕育多元文化。隨著全球海運競爭加劇,各國爭相投入港口開發與船舶大型化。早在1960年代,交通部即推動「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第一期計畫」,奠定高雄作為亞太海運樞紐的地位。

然而,港口發展也帶來歷史遺憾。1968年,「剖港」工程將原本相連的旗津與小港一分為二,使旗津成為「外島」,其中紅毛港聚落受影響最深。自1975年市府提案遷村,至2007年全面完成,影響逾2萬人,成為台灣規模最大的遷村案例。

紅毛港的歷史可追溯至荷蘭時期,當時外國商人來此經商,留下「紅毛港」地名。清領時期起,這裡發展成獨特漁村,遷村前仍保存許多歷史建築與人文景觀。原聚落雖已轉型為高雄港第六貨櫃中心,但市府透過中央挹注經費,保留部分區域作為紅毛港文化園區,進行文化展示與環境復舊,並建造三艘新式渡輪、出版書籍與紀錄片,細細記錄這片土地的故事。2012年,紅毛港文化園區正式啟用,成為當地居民共同記憶的象徵。

日光海島生活節透過美食及音樂展現高雄多元共融精神,獲得國內外朋友熱烈迴響。(行國處提供)日光海島生活節透過美食及音樂展現高雄多元共融精神,獲得國內外朋友熱烈迴響。(行國處提供)

「2025日光海島生活節」以文化外交為媒介,展現海島國家的多元融合,而紅毛港正是高雄「打狗開港」的起點,承載數百年城市記憶。這裡見證了高雄在轉型中的掙扎與妥協、衝突與包容,也展現豐厚的人文、宗教、藝術、建築與生態景觀。

今日高雄已發展為現代國際都市,但我們不應忘記那些因城市發展而犧牲的聚落與居民。懷抱感恩之心,親自走訪紅毛港文化園區,回顧這片土地的過往,體會一座城市如何在歷史潮流中找回自己的靈魂。

(作者為公務員)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