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中國AI低價競爭來襲 我應加速捍衛「主權AI」

◎ 楊聰榮

隨著中國 AI 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普及,低價競爭已成為中國 AI 企業主導市場的重要策略。透過大規模補貼與成本優勢,中國 AI 產品不僅席捲國內市場,也積極拓展至全球,並逐步滲透到消費電子、工業應用、智慧城市等各個領域。

中國低價的AI 產品正逐步滲透全球。圖為中國知名短影音社群Tik Tok,(上)、新興社群「小紅書」(下)。(路透檔案照)中國低價的AI 產品正逐步滲透全球。圖為中國知名短影音社群Tik Tok,(上)、新興社群「小紅書」(下)。(路透檔案照)

當 AI 應用深入日常生活的每個部分,從智能助手、語音識別、智能家居到教育、醫療與金融等產業服務,都將受到 AI 技術的驅動與改變。例如未來小孩使用的玩具將不只是靜態的玩偶,而是可以與孩子互動、講故事、回答問題,甚至幫助語言學習的 AI 夥伴。如果台灣沒有自己的 AI 系統,將在這場 AI 競爭中面臨嚴峻的挑戰,甚至可能陷入嚴重的技術依賴與產業危機。

中國 AI 企業的低價策略,使 AI 技術的普及速度大幅加快,並且進一步壟斷 AI 服務的供應鏈。當 AI 模型與應用程式大幅降價,企業與消費者自然會選擇成本較低的解決方案。然而這種低價競爭並不僅僅是市場行銷策略,更是中國政府推動「主權 AI」戰略的一環,透過 AI 技術的滲透,掌控語言、數據與數位生態。例如現在市場上的語音助手,若由中國 AI 廠商主導,其學習數據與內容推薦機制將可能以中國市場為基礎,進一步影響台灣使用者的資訊接收方式。如果台灣企業與政府機構依賴中國 AI 服務,將會使關鍵數據掌握在中國 AI 平台之中,造成國家安全與產業自主權的風險。

中國AI模型以簡體中文為核心 內容來自中國資料庫  

語言與文化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中國 AI 模型以簡體中文為核心,所學習的語料主要來自中國的數據庫,這意味著這些 AI 產品將會以中國的語言習慣、文化價值與政策框架來構建回應機制。例如未來的電子書閱讀器,若內建 AI 語音導讀功能,但訓練數據來自中國,則可能無法準確朗讀繁體中文,甚至在語音合成時呈現簡體發音或中國腔調。

中國DeepSeek開發的AI大模型,引發用戶資料被「送中」的安全疑慮,多國禁用。(路透)中國DeepSeek開發的AI大模型,引發用戶資料被「送中」的安全疑慮,多國禁用。(路透)

當台灣市場的大部分 AI 應用來自中國 AI 企業時,不僅會影響繁體中文的語言發展,也可能影響台灣本地的知識生態與文化話語權。長期依賴中國 AI 服務,將導致 AI 生成的內容逐步簡體化、語言風格趨向中國市場需求,甚至影響台灣的資訊環境,使台灣的 AI 產業喪失本地化競爭力。

台灣若無自主 AI 系統 將陷入產業與數據安全危機

除了語言與文化問題,台灣企業若未能建立自己的 AI 服務,也將面臨 AI 產業的競爭力下滑風險。中國 AI 企業透過大規模的數據訓練與政府補貼,已經能夠在短時間內推出高度成熟且價格低廉的 AI 產品,這對台灣的科技產業構成直接競爭壓力。例如在智能客服、語音助理、智慧醫療與 AI 金融分析等領域,中國 AI 企業的服務可能比台灣本土解決方案更具成本優勢,進而吸引企業與消費者轉向中國 AI 服務。

未來 AI 在零售業的應用將更加普及,超市的收銀台可能不再由人工操作,而是由 AI 系統進行語音辨識與結帳處理。如果台灣沒有自己的 AI 模型,這類應用很可能由中國 AI 企業主導,進一步壟斷市場並收集台灣消費數據,削弱台灣企業在數位經濟中的競爭力。

此外,數據安全與隱私問題也是台灣必須關注的核心議題。當台灣企業或政府機構使用中國 AI 平台時,所有的數據都將經過中國的伺服器處理,這將使台灣的商業機密、個資與政府數據暴露於風險之中。

例如企業內部的會議錄音若使用中國 AI 服務進行轉錄,這些敏感資料可能會被傳輸至中國伺服器,進一步增加資訊外洩的可能性。若未來中國政府對 AI 平台施加更嚴格的數據管控,或對特定市場進行 AI 服務限制,台灣將無法確保自身的數據安全,並可能面臨 AI 服務受限、甚至被切斷的風險。因此發展台灣自主 AI 系統已是不可忽視的國家安全議題。

為了捍衛數位主權,台灣建構台版對話引擎TAIDE。(圖取自TAIDE官網)為了捍衛數位主權,台灣建構台版對話引擎TAIDE。(圖取自TAIDE官網)

台灣必須積極發展本土AI 產業 建立自己的AI模型

為了應對中國 AI 低價競爭帶來的挑戰,台灣必須積極發展本土 AI 產業,確保技術自主性與產業競爭力。例如未來的智慧交通系統,若台灣沒有自己的 AI 模型,智慧紅綠燈、車流管理、無人駕駛技術都可能由中國企業掌控,這不僅影響產業發展,更可能讓台灣的交通數據暴露於風險之中。

政府應投入資源支持 AI 產業發展,推動「台灣主權 AI」計畫,建立適合繁體中文與本土產業需求的 AI 模型。透過學術界、企業與政府的合作,開發專屬於台灣市場的 AI 語言模型(Taiwan LLM),確保台灣的 AI 能夠理解並適應繁體中文語言環境。此外應建立台灣 AI 訓練語料庫,確保 AI 模型的學習數據來自台灣本地資料,而非依賴外部 AI 平台的訓練數據。

除了語言模型,台灣還應該積極推動「產業 AI 模型」針對不同產業需求發展專用 AI 應用。例如在醫療領域開發 AI 診斷與健康管理技術,在金融領域開發 AI 風險分析與智能投資服務,在製造業推動 AI 智能品管與供應鏈優化,在零售與電商領域發展 AI 精準行銷與自動客服技術。例如未來的電動車若內建 AI 聲控系統,但 AI 訓練數據來自中國,則可能導致語音指令適配度降低,影響台灣市場的使用體驗。透過發展產業專用 AI,台灣可以避免與中國 AI 企業進行直接的價格競爭,而是透過專業技術與本土化應用,建立台灣 AI 產業的競爭優勢。

數據安全與 AI 基礎設施建設也是台灣應該關注的重點。例如未來的 AI 智慧監控系統若由中國 AI 企業主導,台灣的城市監控數據可能會外流,影響國家安全。政府應推動建立「台灣 AI 雲端運算中心」確保 AI 訓練數據存放於台灣本地伺服器,降低數據外洩風險,並發展 AI 隱私保護技術,確保企業與政府機構在使用 AI 時能夠符合隱私保護與資安規範。此外台灣應與國際 AI 科技公司合作,確保 AI 技術不會過度依賴單一國家或公司,確保 AI 技術的穩定性與安全性。

中國 AI 的低價競爭模式,正在改變全球 AI 產業的市場格局。當 AI 應用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每個部分,例如從兒童學習機器人到智慧家電,從自動駕駛到企業決策輔助,AI 的影響已無所不在。

台灣若無法建立自己的 AI 系統,將面臨語言文化影響、產業競爭力下降、數據安全風險等多重危機。透過發展「台灣主權 AI」推動產業 AI 應用、確保數據安全並深化國際合作,台灣才能在這場 AI 競爭中維持技術自主性,確保產業競爭力,並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 AI 生態系統。
(作者為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台師大教授)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