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世長
「勇鷹」高教機在2月15日於台東失事墜海,飛行員跳傘逃生獲救,造成空軍士氣低迷,外界傳言不斷。
「勇鷹」高教機在2月15日於台東失事墜海,軍方在海上進行打撈作業。(資料照)
國人擔心因為「勇鷹」高教機的失事,導致「國機國造」暫緩,並步向「經國號」停產的命運。
不久前,總統賴清德才召開國安高層會議,表態要讓國防預算達到GDP 3%以上的目標,要落實「國機國造」和「國艦國造」的國防自主的理想,這也讓國內軍工概念股上升,國內培育國防產業鏈蓬勃發展。
「勇鷹」高教機雖然不幸墜海,但是「國機國造」與「國艦國造」等相關產業不該受影響,更該續航高飛。
筆者擔心,賴總統雖然宣示國防預算要達到GDP 3%以上。但經「勇鷹」墜海事件,難免有想軍中士氣,國防部也展開調查。但筆者認為,政府必須擇善固執,表態為了台灣的國防自主的永續發展,以及提升國防戰力,「國機國造」與「國艦國造」都繼續向前行,讓台船、龍德等公司持續有生存空間,千萬別步上「經國號」的後塵。
IDF經國號戰機掛載天劍二型飛彈。(資料照)
回顧台灣的「經國號」歷史,只因缺乏完善的留才計畫,導致一大群航太人才,隨著「經國號」停產而失業,無法在台灣生根,台灣當年喪失提升國防自主能力的「黃金時間」。
提升台灣國防自主 別再錯失航太人才
1980年代,台灣在美國幫助下,就打算展開「自製防禦戰機」,取代老化的F-5戰鬥機。可惜,中華民國建軍史上最大的自製武器開發計劃——「鷹揚計劃」,1988年讓第一架「IDF」原型機出廠,1992年進入空軍服役。
但是,後繼無力,「自製戰機」自此無疾而終,直到近年的「國機國造」。
我們不能讓「國機國造」和「國艦國造」計畫,步向「IDF」的後塵,後繼無力,難以永續發展,以停產收場,這絕非台灣之幸。
(作者為教育工作者)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