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健正
1995年10月,曹興誠與沈君山在圍棋對弈中定下「輸一子捐美金一萬元」的賭約,最終曹興誠輸了50子,承諾捐款50萬美元(約新台幣1,500萬元)給清華大學。然而,這筆捐款究竟是曹興誠個人名義捐贈,還是透過聯電以企業名義捐款,過去曾傳為校園美談,如今卻成為今日爭議的焦點。
圖:當年《聯合報》的報導。(取自矢板明夫貼文)
當時曹興誠是聯電董事長,沈君山則是清大校長,因此這筆捐款的財務處理方式確實存在不同的解釋空間,並對事件涉及的各方產生不同的影響。
個人捐款與企業捐款
如果這筆捐款是曹興誠以個人名義支付,那麼根據正常的財務流程,應該由他本人開立支票或進行轉帳,並且清大的財務紀錄應顯示「曹興誠」為捐款人。然而,清大目前聲稱查無個人名義的捐款,這可能表示這筆款項未經正式入帳,或當時的財務管理出現紀錄遺失的問題,也有可能是捐款透過其他管道,導致今日查無明確記錄。
另一種可能性是,曹興誠當年以個人名義承諾,但最終選擇透過聯電捐贈。如果這是企業捐款,那麼聯電應該有相應的財務紀錄,而清大的財務帳冊中則應顯示「聯電」作為捐款來源,而非「曹興誠」。
曹興誠當年捐款可能以個人名義支付,或選擇透過聯電捐贈。(資料照)
若聯電當年確實捐贈,學校大可欣然收下款項,並不需要過問聯電內部的捐款決策。這樣的財務操作在企業界並不罕見,因為企業捐款通常可以獲得稅務上的減免,而企業董事長以公司名義履行個人承諾,也是一種常見的公益支持方式。
然而,若學校只強調「查無個人捐款」,卻未同步查核聯電的捐款紀錄,就可能會被批評為選擇性回應,進一步影響學校的公信力。坦白來說,清大的調查應該涵蓋所有可能的捐款管道,而非僅限於個人名義的查核,否則將難以完整還原事實。
清大特別需要謹慎處理本案,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聯電並非此次爭議的核心,卻在過程中被動捲入。學校在回應此事件時,應該確保不讓聯電承受不必要的負面影響。如果聯電當年確有捐款,則應強調這筆捐款是正常的企業公益行為,而非某特定個人的代捐行為。這樣的處理方式,既能保護企業的形象,也能讓事件回歸理性討論,避免學校、企業與捐款人三方皆受影響。
如何亡羊補牢?
目前這場捐款爭議已經從單純的歷史紀錄問題,發展成一場政治攻防戰。如果學校不及時調整策略,可能會進一步影響自身的公信力。既然學校已經參與了這場輿論戰的「上半場」,就應該利用「中場休息時間」審慎思考如何應對下半場。
如今校長發出緊急聲明,宣稱「全力保護捐款者的權益與隱私,未經捐款者主動要求,不會揭露相關資訊。」這本來應是一個通案原則,但面對個案仍宜有個案的危機處理方式。
清大校長高為元緊急發出公開聲明電郵。(記者洪美秀翻攝)
理論上,學校當初就不應該容許校內有人以匿名方式貿然回應此事,而成為政治角力的工具。然而,既然已經發聲,現在退場未必是最好的選擇。唯一明智的作法,是透過更全面的查核來確保資訊的完整性,進一步釐清聯電是否曾經捐款,而非僅限於個人捐款的調查。
若要讓爭議止息,清大應該採取比較積極穩健的態度,避免讓學校的聲譽成為政治攻防的犧牲品。學校應該調閱1995年10月以後聯電對清大的捐款紀錄,以確認是否有相符的捐款金額,並對外發表更全面的聲明,例如:「學校已進行內部調查,我們同時也進一步查核當年聯電名義的捐款,以確保資訊完整。」
以上這樣的說法能夠展現學校的誠信與負責任態度,避免被指責選擇性回應,並確保聯電的企業形象不受影響,使學校能夠在這場爭議中保有公正立場。
如果查證後發現聯電確實有捐款,學校應明確區分企業捐款與個人捐款的不同,並強調企業捐款的公益性質,而非為個人代捐的履約問題。學校的發言應聚焦於確認捐款是否正式入帳,而非揣測捐款人的意圖或動機。
處在這種情境之中,適當的回應方式可以是:「我們查閱了歷年捐款紀錄,確認當年聯電曾有捐款給學校。我們感謝聯電對學術發展的支持,也確保所有捐款均經過正式程序處理。」
行政中立的重要性
作為台灣頂尖學府,清大不應該在社會與政治風波中保持行政中立,確保學校的獨立性與公信力。(資料照)
作為台灣頂尖學府,清華大學不僅肩負學術研究與人才培育的重責大任,更應該在社會與政治風波中保持行政中立,確保學校的獨立性與公信力。近年來,台灣社會的政治對立日益加深,公共議題往往被不同政治陣營放大解讀,甚至成為輿論攻防的工具。在這樣的背景下,清大更應該審慎處理此事,避免學校無意間被捲入政治鬥爭,成為某一方的話語戰場。
學校的核心價值在於學術自由與公平客觀,所有對外發言與行政決策都應該基於客觀事實與財務紀錄,而非受政治壓力影響。透過類似的危機處理方式,學校才能夠有效回應社會的疑慮,同時確保自身的獨立性。唯有如此,清華大學才能在這場爭議中立於不敗之地,並維護學術機構的長遠聲譽。
結論
這筆捐款的性質確實存在解釋空間,清大應該同步查核聯電的捐款紀錄,並完整公開資訊,以釐清爭議。學校應避免過度聚焦於「查無曹興誠個人捐款」,而是應該提供更完整的財務資訊,並以透明、負責的態度,確保捐款人、企業與學校三方的公信力都能夠維持,讓這場風波回歸理性討論,避免學校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作者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退教授,台灣科技產業推動協會副理事長)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