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民之辟
川普在2025年初再度入主白宮,世界格局於瞬息之間又捲起新波瀾。有人說美國政局動盪,難有餘力全面「照看」台海;也有人認為,川普向來語不驚人死不休,他當政更可能加劇美中衝突。
川普在2025年初重返白宮,世界格局於瞬息之間又捲起新波瀾。(法新社檔案照)
反觀北京,自從解放軍進行「五大戰區」改革後,近年大秀軍備、展示種種「反介入/區域拒止」手段。台灣夾在兩大強權之間,穩定靠的是「自立與結盟並進」;但怎麼做才能真正防止「擦槍走火」?
一、川普回歸白宮,印太戰略如何翻盤?
2024年底美國大選結果讓川普東山再起。儘管美政府內部仍紛擾不斷,但對外政策延續其「美國優先」路線,加強要求盟友承擔更多軍費。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指出,川普在就職演說中不只譴責北京「破壞國際秩序」,更表示美國會「確保台海和平」,並加碼武器銷售給台灣。這令外界猜測:美軍是否準備在關島、沖繩,甚至菲律賓加強部署,形成對中國更嚴密的「前置防線」?
然而,也有評論認為川普正忙於重新梳理美墨邊境議題與中東新衝突,恐難同時大手筆顧及東亞。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專欄分析,川普個人喜好「交易外交」,必要時對北京採取「軟中帶硬」或「硬中帶軟」政策,使其更加難以預測,也增添美中角力的不確定性。
二、解放軍多路佈局,台海兵凶戰危?
北京近年藉「軍事現代化」大幅強化海空及火箭軍部署。根據日本《產經新聞》披露,解放軍於2024年底在福建、廣東沿海增設多支近岸海軍快艇大隊,並強化無人機監控能力,顯示他們除傳統兩棲登陸部隊外,還準備採取海上游擊的「小艦隊戰術」。
日媒報導,中共持續建立船艦訓練場、機場與火箭部隊前哨基地。圖為中共遠程火箭砲兵為我國較難防範的軍備。(取自中共東部戰區網站)
同時,中國官媒《央視》在2025年1月連續幾場軍事專題節目中,公開展示最新遠程彈道飛彈演訓畫面,其「東風-27」據稱可威脅遠達關島的美軍基地。
不少外媒如《路透社》(Reuters)也報導,解放軍在網路與電磁領域積極演練,涵蓋「指揮癱瘓」與「信息封鎖」等非傳統作戰手段。更關鍵的是,自2023年底,中共官方仍未發布更新版國防白皮書,使外界無法清楚掌握其最新軍事政策宣示。這種不透明策略,反倒形成心理威懾:美國與台灣都難以精準判斷北京下一步究竟是虛張聲勢還是真要迅速出手。
三、台灣的防衛與外交新局
面對如此強大壓力,台灣持續強化「非對稱作戰」,同時爭取更多國際合作。華盛頓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報告指出,台灣在2023年底完成多批F-16V戰機交接,以及新式艦艇下水。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在無人機與遠程火箭方面也有進展,試圖以靈活且具殺傷力的武器體系牽制解放軍登陸或封鎖作戰。
台灣向美國採購的66架F-16V(BLK70)型戰機。(圖:取自洛克希德馬丁官網)
經濟層面上,台灣依仗半導體產業優勢,積極與美、日、歐進行供應鏈綁定。德國《南德意志報》(Süddeutsche Zeitung)評論,台灣近兩年針對歐洲市場提供關鍵電子零組件,讓歐盟各國在地緣政治上更傾向支持台灣;但真正到了衝突關頭,各國是否願意軍事介入,仍得取決於美國態度。如今川普對盟友的要求提高,台灣勢必投入更多外交資本,來維繫「看似穩固」的國際援助承諾。
四、美中「灰色地帶」競逐與全球溢出效應
台海問題已逐漸成為美中之間零和競賽的核心戰場。除了傳統軍事較勁,雙方也在灰色地帶展開長期消耗:網路攻擊、輿論戰、科學技術競賽無時無刻不在上演。就連世界貿易組織(WTO)內的貿易爭端、國際民航組織(ICAO)關於航線爭議,都可能是彼此交鋒的場域。
台海已逐漸成為灰色地帶長期消耗的戰場。圖為中國權宜輪「宏泰」貨輪,斷我海纜,海巡人員攔查。(取自海巡署網站)
有學者擔憂,一旦兩國在任何一個議題上爆發重大衝突(例如知識產權、南海主權),都可能迅速外溢到台海。屆時美國若出兵護台,北京是否鋌而走險以武力挾制,將成為全球金融與科技產業面臨的「恐怖危機」(scenario)。
五、警鐘已響,莫讓局勢失控
台海局勢自不是一朝一夕的突變,卻已進入更顯兇險的階段。川普重掌白宮看似給台灣多一重「外交加持」,也暗藏更高的衝突風險;北京則手握越來越完整的聯合軍力,可能因內部與外部壓力而迅速轉守為攻。台灣要在此兩大巨頭之間維持生存空間,必須正視「不確定性」才是真正的常態。無論是軍事硬實力還是產業、外交多方深化,都須講究務實與縝密。若只是寄望某一方「選前喊聲」或「口頭承諾」,在地緣政治激流下都很可能瞬間翻盤。
世界局勢瞬息萬變,在美中都走到某個極點時,不論出於經濟考量或政治算計,都可能把台海火線推向不可收拾的邊緣。所謂的「警鐘」,寓意著莫再心存僥倖——當所有跡象都在指向風暴醞釀時,「穩健備戰、穩健外交」,才是自保之道。
(作者具軍事政治學專業背景,從事自由業)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