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宏仁
德國國會大選的結果可以從三個主要特點來了解,包括選前民調與結果的吻合度、年輕選民對各政黨的支持趨勢,以及未來聯合政府的組成與潛在挑戰。另外,即將上台的基督教民主黨(CDU)領袖梅爾茨(Friedrich Merz)未來可能的外交政策方向,以及其對台德關係的影響,也是值得進一步觀察的重點。
德國國會大選落幕,基督教民主黨(基民盟CDU)成功奪回第一大黨的地位。圖為德國國會大廈。(歐新社)
德國大選結果的第一個主要特點是,選前民調與結果的吻合度一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於台灣時間2月24日結束,選舉結果基本符合選前的各項民調預測。基督教民主黨(基民盟CDU)成功奪回第一大黨的地位,取得208席,極右派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則大幅成長,以152席成為第二大黨。執政聯盟的社會民主黨(社民黨SPD)遭受嚴重挫敗,僅獲得120席,綠黨(Greens)則取得85席,極左翼政黨則獲得64席。
選舉結果顯示,基民盟的勝選是預料之內的,主要原因在於現任總理蕭茲(Olaf Scholz)領導的社民黨政府在多項政策上表現不佳,使其選民支持率急速下降。首先,在對中國政策方面,蕭茲的立場被認為過於溫和,未能強勢回應中國在經濟與安全議題上的挑戰,使得部分選民對其缺乏信心。
其次,他的「戰略模糊」領導風格,在重大國內外議題上缺乏明確方向、猶疑不決,進一步加劇了選民的不滿。此外,德國經濟在蕭茲執政期間面臨嚴峻挑戰,通貨膨脹、能源危機、烏克蘭戰爭相關援助問題等,使得左派聯合政府的治理能力備受質疑,間接助長了右派基督教民主黨的選情。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領導的社民黨政府在多項政策上表現不佳,使其選民支持率急速下降。(法新社)
第二個特點是,年輕選民支持極端政黨的趨勢是不分左右的。年輕選民在此次大選中對極端政黨的支持度顯著提升,這顯示德國政治版圖正在發生變化。根據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 DW)統計,在18至24歲的選民中,極左派獲得了25%的支持,而極右派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也獲得21%的支持,相較之下,基督教民主黨的支持度僅為13%,社會民主黨則只有12%。在25至34歲選民群體中,極右派另類選擇黨的支持度更高達23%,顯示出年輕世代對傳統政黨的不滿,以及對極端立場的興趣。這一趨勢值得我們關注,因為年輕選民未來將成為德國社會的中堅力量,而極端政黨的崛起可能會改變德國的政治生態。對於主流政黨而言,如何重新吸引年輕選民,避免社會進一步分裂,將成為未來政治發展的重要課題。
這次選舉的第三個特點是,聯合內閣的組成與政策挑戰比以往更加困難。由於沒有政黨單獨過半,基民盟必須尋求聯合執政的夥伴。目前有幾種可能的組閣方式,其中最具可行性的是與社民黨組成聯合政府。然而,兩黨在多項政策上的立場存在顯著分歧。例如,如果筆者從「氣候政策」、「經濟政策」、「社會政策」、「移民政策」、「國防與安全政策」五個領域來分析,基民盟與社民黨只有在「氣候政策」與「國防政策」上可能找到合作的空間,但在經濟、社會和移民政策上的分歧仍然很大,即便合作也是容易破局。例如,基民盟支持減稅、促進商業投資,而社民黨則更傾向於提高公共支出來加強社會福利,這將使雙方在經濟政策上的合作變得困難。
此外,基民盟近年來在移民政策上採取更為保守的立場,曾與極右派另類選擇黨合作推動移民政策的限縮,這與社民黨的相對開放態度相衝突,也可能影響組閣談判的進展。若基民盟無法與社民黨達成協議,則可能需要考慮與綠黨或其他零散的政黨成員組成三黨或多黨聯合政府,但這樣的組閣模式更可能會導致內閣不穩定,並增加政策協調的難度。
可望成為下一任德國總理的基督教民主黨(CDU)領袖梅爾茨,在國際事務上的立場,特別是對台灣的態度,仍然缺乏明確的表述。(法新社)
最後必須討論的是,德國選舉對於台德關係的影響為何。直到目前為止,可能成為總理的梅爾茨,在國際事務上的立場,特別是對台灣的態度,仍然缺乏明確的表述。雖然他對中國的立場較為強硬,但這並不代表他會在對台政策上採取更積極的態度。如果我們從過去基民盟的政策走向來看,該黨通常遵循德國的「一中政策」,雖會在經濟層面與台灣維持合作,但不會在外交與安全議題上大幅提升與台灣的關係。梅爾茨作為保守派領袖,預期會在遵守「一個中國政策」的前提下,採取更務實的對台策略,這可能意味著台德關係將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倒退的可能。對於台灣而言,這代表未來必須加強對梅爾茨及基民盟政府的接觸,確保台德雙邊關係能夠持續深化。此外,台灣還應持續向德國國會內的各派議員進行遊說,確保未來台德關係不會因為德國新政府的外交政策變動而受到影響。
本次德國大選的結果,反映出當前德國社會對左派聯合執政的不滿,以及極端政黨的崛起趨勢。基督教民主黨雖然勝選,但由於沒有單獨過半,組閣過程將面臨嚴峻挑戰。梅爾茨的對台政策仍然不明確,台灣需要積極與新政府建立更緊密的聯繫,以確保台德關係不會因國際政治變局而受到影響。此外,在美國試圖離開歐洲之際,德國在歐洲政治中的角色將隨著回歸保守右派而重新崛起。對台灣而言,與德國的合作不僅關乎雙邊關係,也涉及德國在印太戰略中的重新定位。台灣應積極參與歐洲相關政策對話,確保自身在未來國際政治格局中的戰略位置,避免被逐漸邊緣化。
(作者為國策研究院執行長、成大政治系教授)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