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少數不理性的環團行為 終將受多數民眾唾棄

◎ 洪孝全

近日拜讀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前會長劉志堅先生在媒體投書的〈四接環評審查,環團表現令人汗顏〉一文, 心有戚戚焉 。越來越多人發現特定人士長期以「環團」之名,無理阻撓各類公共政策審查的行為。

協和四接環評案,環團堅持必須正反專家都到場才能繼續審查,在環評會議主席宣布進入內部審查階段,環團仍不願撤場,前立委陳椒華等人甚至與環評委員爆發口角。(記者吳柏軒攝)協和四接環評案,環團堅持必須正反專家都到場才能繼續審查,在環評會議主席宣布進入內部審查階段,環團仍不願撤場,前立委陳椒華等人甚至與環評委員爆發口角。(記者吳柏軒攝)

多年前,我也曾親身經歷類似事件。當時,反對台南鐵路東移的社運人士組成「土地正義」團體,無差別反對各地公共建設開發案件擴張聲勢。該團體在時任立委陳椒華的支持下,甚至介入反對鄉村地區的公共設施保留地開發案,無視當地多數居民對學校用地解編的期待。該團體不僅在聽證會開始前即高聲叫囂,試圖影響當地輿論,更在會議進行時,以程序問題杯葛審查,拍桌鼓譟、四處走動直播,嚴重干擾會議進行,甚至公然辱罵主持人,挑釁維安警察,完全無視民主程序應有的討論秩序。

正如劉志堅先生所述,這類團體杯葛議事的模式高度雷同。首先,他們對程序提出異議,接著憑藉對在地事務的有限理解,提出各種無的放矢的問題,即使相關單位已明確回應,仍執意否決,最終目的就是占據所有發言時間,迫使會議流產。這種不理性的杯葛行為,宛如兒戲,只為阻撓政策落實,卻從未提出可行的替代方案。也難怪時代力量在她擔任黨主席期間徹底瓦解。

陳椒華擔任立委期間,許多政府官員因擔憂遭其糾纏,而選擇迴避直接衝突,使她習以濫用立委職權,長期施壓公務部門。以此次四接環評審查為例,她未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卻一再杯葛審查進程,甚至不惜扭曲事實,將低污染的天然氣形容為高污染能源,這種不負責任的抹黑手法,已非首次出現。過去,她曾因不專業的指控鬧出多起爭議,例如:

在國防事務上,穿著山寨防彈背心質疑國防部的設計,結果當場被澄清是誤解;

疫情期間,質疑ACIP委員審查疫苗的專業能力,卻遭專業醫師批評其論點荒謬,甚至被指「毫無民意基礎卻誤導民眾」;

在學甲爐碴事件中,不顧事實,頻繁要求開挖與鑽探,遭台南市政府公開譴責其指控「不實」、「烏龍一場」

陳椒華擔任立委時質疑國防部的防彈背心設計不良難穿脫,軍備局澄清,立委身上穿的防彈背心不是國防部制式裝備,並現場示範,僅3動作、不到2秒時間就著裝完畢。(資料照,擷取自陳椒華臉書直播)陳椒華擔任立委時質疑國防部的防彈背心設計不良難穿脫,軍備局澄清,立委身上穿的防彈背心不是國防部制式裝備,並現場示範,僅3動作、不到2秒時間就著裝完畢。(資料照,擷取自陳椒華臉書直播)

這些事件的共通點,皆是以片面立場否定專業,最終鬧出笑話,徒增社會成本。

在民主社會,言論自由應受到保障,但這並不意味著個別人士能為自身立場而剝奪多數民眾的權益。當少數人以杯葛與抹黑手段影響公共決策時,政府應更果斷應對,堅定維護理性討論的空間,避免讓政策制定淪為鬧劇。期待未來政府機關能更勇於對這類行為說「不」,以正視聽,維護公共利益。

(作者為服務業)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