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就業市場的結構性問題:「假漁民」現象背後的社會困境

◎ 陳琪

在台灣,某些漁港的「出海名單」中,或許有不少名字從未真正駕馭過漁船、撒過漁網,甚至連海浪的顛簸都未曾體驗。他們不是漁業從業者,卻透過掛名的方式取得漁民身份,享受比一般勞工更優惠的社會保險費率。

這類「假漁民」現象的出現,不只是個人規避保費的選擇,更是低薪結構、社會保險制度不均與產業發展失衡的縮影。當越來越多勞工發現,在低薪與高保費的夾縫中,最好的生存之道竟是「掛名」某個職業以減輕負擔,這說明台灣的勞動市場與社會保障機制可能已出現根本性的錯位。

「假漁民」不是漁業從業者,透過掛名方式取得漁民身份,這類現象背後恐是低薪結構、社會保險制度不均與產業發展失衡的縮影。圖為漁港避風漁船。(資料照)「假漁民」不是漁業從業者,透過掛名方式取得漁民身份,這類現象背後恐是低薪結構、社會保險制度不均與產業發展失衡的縮影。圖為漁港避風漁船。(資料照)

根據現行規定,加入漁民保險(漁保)後,參保者僅需負擔20%的保費,相較於一般勞工保險與國民健康保險的負擔低得多。對於低薪族群、兼職工作者,甚至是中高齡失業者而言,這無疑是一條減輕生活壓力的變通途徑。因此,部分人選擇支付數萬元給船東,由對方安排「出海」,只要累積45趟航行紀錄,便能順利取得漁民資格。這條隱藏在台灣經濟體制內的「灰色產業鏈」,已經成為某些漁港的公開秘密,甚至衍生出專門「代辦」漁民身份的服務。

這種現象所帶來的影響,遠不僅是「少繳了保費」這麼簡單。從社會公平性的角度來看,真正的漁民長年與海搏鬥,面對惡劣環境與極高的工傷風險,理應獲得較優渥的保障。然而,當大量非真正從事漁業者湧入這套制度時,政府的資源分配將受到影響,使得真正的漁民與其他需要保障的族群被迫競爭有限的社保資源。此外,這類行為一旦未受到有效遏制,可能會誘發更多勞工效仿,導致各種「變通」行為蔓延,例如掛名農民、個體戶等,以取得較優惠的社保費率,進一步削弱制度的公平性與永續性。

更值得深思的是,「假漁民」現象的出現,正是台灣就業市場長期結構性問題的表現之一。當部分勞工發現,即便努力工作,薪資仍不足以支撐生活支出,而保費負擔卻仍然沉重時,他們自然會尋找規避制度的方法,而非積極參與正式就業市場。這不僅顯示出台灣低薪產業的普遍性,更反映了社會保障制度可能對部分群體造成過重的壓力,進一步讓勞工產生「逃避正規職場」的動機

特別是中高齡勞工的再就業困難,使得許多人寧願透過「假漁民」身份降低支出,而非回到薪資低落、工時長、缺乏穩定保障的正式工作環境。

政府該如何應對?

首先,應強化對於漁民資格的審核機制,確保真正的從業者才能享有政策優惠。例如,除了現行的出海次數規定外,是否能進一步要求實質的作業證明,如漁獲紀錄、最低工時要求,甚至由船東提供實際作業證詞等,以杜絕「掛名漁民」的情況。此外,科技監管手段如GPS出海追蹤、電子漁獲登錄,能幫助政府更有效查核參保者是否真正投入漁業勞動,減少制度被濫用的機會。

其次,政府應重新檢討不同勞工群體的保費負擔,確保各類勞工的社會保險制度不會讓人刻意尋找漏洞,進而影響制度的公平性與永續性。現行制度下,部分自營業者、零工族群的勞健保費率相較於受雇勞工更高,若能採取階梯式保費制度,讓收入較低者負擔合理的比例,而非硬性與中高收入族群相同,將能有效降低人們透過「假漁民」身份來規避保費的誘因。

政府應正視低薪產業與就業市場的根本問題,特別是針對中高齡與低收入族群提供更多職業訓練與轉業機會。示意圖。(資料照)政府應正視低薪產業與就業市場的根本問題,特別是針對中高齡與低收入族群提供更多職業訓練與轉業機會。示意圖。(資料照)

更重要的是,政府應正視低薪產業與就業市場的根本問題,特別是針對中高齡與低收入族群提供更多職業訓練與轉業機會,使這些人能夠順利重返正式勞動市場,而非透過變相手段來節省開支。例如,可透過產業轉型計畫、增加中高齡友善職缺、提升中低階技術職位薪資吸引力等措施,來減少因經濟壓力而產生的逃避保費行為。此外,針對長期失業者,政府也應考慮提供更具彈性的社會保障方案,例如降低其勞健保門檻或提供額外補助,以減少「變相逃保」行為的誘因。

「假漁民」現象的存在,不僅僅是個人投機取巧的問題,而是台灣社會保障制度與就業市場結構性困境的具體展現。當部分勞工不得不透過「掛名」來獲取較合理的社會保險待遇,代表現行制度可能無法公平覆蓋所有族群,甚至讓某些低薪勞工陷入「合法但不合理」的困境。如果政府不加以檢討並調整制度,這樣的問題將持續惡化,甚至影響其他社會福利政策的公平性與永續性。

最終,解決方案不應只停留在「堵住漏洞」,而應該回歸如何讓每位勞工都能在正規制度內獲得公平保障。透過改善產業薪資結構、調整社保負擔、強化資格審查與促進就業市場的多元發展,政府才能真正減少勞工「變通求生」的需求,讓所有從業者都能在合法、合理的環境下獲得應有的保障,而非透過制度漏洞勉強維生。

如果台灣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產業、勞動市場與社會保障制度三方面同步改革,打造一個真正公平且可持續發展的勞動環境,而非讓勞工被迫在體制內尋找「灰色地帶」求生存

(作者為台北市民)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