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書堯
在全球海洋治理環境日益變遷與國際社會政經與戰略重組的背景下,台灣正面臨海域安全與資源管理的雙重挑戰。
鑒於中國在南海、東海等海域加速推動海洋戰略部署,而國際上美日等盟友也在海權議題上密切合作,台灣亟須從國家安全的立場出發重新整合海洋政策與跨部會資源。
中共不斷海空侵擾台灣。圖為我海巡署艦艇以一對一方式監控中國海警船。(資料照,記者翻攝)
為了全面提升海洋治理能力,同時兼顧台灣國土安全需求,政府是否藉此全球正疲於應對美川普總統頻繁丟球時機,思考成立專責應對海洋與安全事務的部門-「海洋事務部」,並融合國土安全部的概念,統籌海洋政策、跨部會協作、執法監控與安全應變機制,提升台灣的海權與自主防衛能量。
新成立的「海洋事務部」不僅應集中規劃與執行海洋政策,包括強化海巡、海洋環境保育、海洋產業發展與國際合作,同時須納入國土安全的視角:
1.在政策規劃層面,政府應依據國家安全需要,結合海洋資源永續利用與國防、資通安全,將現有分散於漁業署、環保署、海巡署等部門的海洋政策與執法資源進行有機整合,提升決策協調與執行效率,並建立跨部會聯動機制。
專責海洋事務並應與國土安全或相關安全機構密切合作,如共同制定海底電纜等。(資料照)
2.專責海洋事務並應與國土安全或相關安全機構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海底電纜、海域關鍵基礎設施等防護策略。透過設立海底電纜保護區、建構智慧監控系統(如無人巡邏艇、無人機、UUV等技術),以及加強跨部會、跨國際資訊共享與聯合應變機制來應對非法捕撈與其他海洋安全威脅,同時提升防範中國採取虛實混合作戰的能力。
3.整合國防、通訊與資安等跨領域力量,以科學管理與技術創新驅動海洋治理,建立從海底到陸空的全域監控與早期警報系統。例如MDA或是近期新加坡採用無人巡邏艇與人工智慧輔助監控海域的模式,可以為台灣提供有效的啟示,推動有人船與無人系統的協同作戰,進一步提升執法效能與事後應變能力。
4.成立「海洋事務部」並與國土安全部門協同運作,將明確國家主權與安全態勢表態,鞏固台灣在國際海洋治理中的聲量。這將有助於對內縮減因行政分割所引起的資源浪費與政策重複,對外則增強國際合作效率,確保台灣在面對環境生態破壞與安全威脅時能迅速有效做出反應。
因應海域安全風險上升,成立融合國土安全理念的「海洋事務部」是戰略性舉措。圖為台灣目前海洋事務最高主管機關於2018年揭牌成立。(資料照)
面對海域安全風險上升與環境生態破壞等壓力,成立融合國土安全理念的「海洋事務部」是一項戰略性舉措。不僅能整合現有分散的海洋治理資源,還能藉由跨部會與國際合作機制,推動科技監控、防範非法行為和加強備援應變能力,進一步提升台灣海洋治理整合力,強化國際海權防衛,並促進海洋產業全面升級,成為台灣在新時代國際戰略競爭中爭取話語權與自主防衛能力的關鍵支柱。
(作者為國立中山大學博士生、海洋實務工作人)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