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里
選舉是一種投資,選擇正確的領導人,即是以最低的社會與經濟成本換取穩定、可預測的國家發展。在經濟決策中,我們時常強調風險管理與長期回報,然而,當面對政治選擇時,這種審慎思維卻往往被忽視。選擇具備專業素養、誠信原則與國際視野的領導者,不僅能夠提升國家治理效能,更能確保政策決策的可持續性,進而為社會帶來長遠的正向回報。
選舉是民主治理的重要投資,選擇優秀的領導者,即是投資國家的未來。(記者張嘉明攝)
試想,若企業經營者在選擇高層管理者時,皆會審慎評估候選人的專業能力、道德操守及決策穩定性,那麼國家的治理更應該具備更高的標準。
換言之,若巴菲特不會選擇傅崐萁或黃國昌來擔任企業執行長,Google 或 Apple 也不會聘請李彥秀(或其他不誠信的政治人物)來擔任管理職位,那麼,民主社會的選民又豈能對政治代議士的選擇掉以輕心?
民主制度的運行依賴選民的理性選擇,但當錯誤的決策已造成體制性風險,民主體制仍須具備「自我修正機制」,以維持國家運作的穩定性。罷免制度即是民主體制中重要的風險控管工具,當選民發現民意代表嚴重偏離其職責、違反治理倫理,甚至破壞制度規則時,罷免便成為必要的「停損機制」。
一旦選錯領導者及代議士,不僅是社會成本的浪費,更可能導致國家發展方向的嚴重偏誤,甚至影響國際信譽。
當國會內部權力濫用、治理失衡與政治失序,「大罷免」不僅是選民行使民主監督的權利,更是確保體制健康運行的重要調節機制。(記者羅國嘉攝)
因此,面對當前國會內部的權力濫用、治理失衡與政治失序,「大罷免」不僅是選民行使民主監督的權利,更是確保體制健康運行的重要調節機制。只有透過行動來維護制度的穩定性,台灣才能確保自身的治理品質,並在國際競爭中維持優勢。
選舉是民主治理的重要投資,選擇優秀的領導者,即是投資國家的未來。而當錯誤已發生,及時修正才是確保制度穩定與長期發展的不二法門。
(作者為台南市市民)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