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民主之盾》兩岸觀光透過小兩會協商,才是符合國家利益與產業永續發展

◎ 譚偉恩/中興大學國政所教授

兩岸的觀光交流議題再度引發業者和兩岸政府的關注。目前我政府堅持透過台旅與海旅「小兩會」的協商,由政府把關後適時開放,這個堅持並不是不開放,更不是所謂的「擋陸客」,也不是所謂的「消耗業者資源與地方心意」。

陸委會堅持透過台旅與海旅「小兩會」的協商,由政府把關後適時開放兩岸觀光交流。(圖擷取自陸委會臉書)陸委會堅持透過台旅與海旅「小兩會」的協商,由政府把關後適時開放兩岸觀光交流。(圖擷取自陸委會臉書)

觀光是服務貿易的一種,全面自由化的開放、有條件式的部分開放,或是全面禁止皆是一種政策選擇,有其考量的脈絡。針對政策有無不當進行公允批評是民主政治的常態;然而,若以意識形態的標籤定性政府之抉擇就不免淪為民粹政治了。

當前的國際貿易最值得令人反思的一個現象就是其中一方把彼此的互賴轉換成一種傷害對方的「武器」,也就是「經貿武器化」。兩岸經貿往來行之有年,甚至曾有榮景,一度令不少人期待當年歐洲戰後的經濟整合,或學理上的貿易和平論能夠重現於海峽兩岸,化解兵兇戰險。可惜的是,北京當局未能保有初心,在自身經濟實力茁壯後,開始以其進出口貿易作為權力槓桿,針對特定貿易夥伴施以威逼。台灣並非唯一受此對待的國家,但卻是最頻繁被中共霸凌的受害者。知名東亞區域事務研究者Victor Cha曾在2023年以專文探討此問題,並呼籲同樣遭逢此問題的國家,共同組建貿易聯盟來制衡中國「武器化」的貿易行徑。據此,筆者相信,將兩岸經貿交流(無論是貨貿或服貿)視為是一項國安議題,絕非無的放矢或訴諸意識形態之操作,而是基於歷年經驗、國際共同際遇及自保求安的理性選擇。倘若自保求安可以被化約為操弄意識形態,那居安思危或防人之心是否也應被判讀成杞人憂天?

從市場供需的經濟學本質來看,觀光產業的健康發展必須至少思考兩個問題。首先,台灣需要的是以「量」為訴求的觀光產業結構,還是以「質」為核心的產業永續發展?即使可以假定大量陸客來台完全沒有任何國安問題,其對台灣造成的觀光資源使用壓力,以及地方環境生態衝擊也仍然應列入考慮。過去陸客在這些議題上表現屢屢出現爭議,引起不少台灣民怨,甚至造成地方百姓與台灣自己的觀光業者發生衝突,例如一條龍、低價團、政治立場綁架經濟利益等。顯然,若是開放陸客來台旅遊,以往觀光造成社會分裂的風險依舊存在;因此,若認為開放就是有助於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和諧、是有助於兩岸交流,顯然是把問題想得簡單了。

陸客來台雖有助地方觀光,卻也需考慮對台灣造成的觀光資源使用壓力,以及對地方環境生態的衝擊。(資料照,記者劉濱銓攝)陸客來台雖有助地方觀光,卻也需考慮對台灣造成的觀光資源使用壓力,以及對地方環境生態的衝擊。(資料照,記者劉濱銓攝)

其次,台灣的觀光市場是要針對陸客訂定一套標準?還是要原則性的對所有來台的旅人設計一套行程指南?所有的產業在市場上均是為了求財,但君子愛財當取之有道。觀光產業並不是台灣經濟的支柱,亦非攸關民生之核心產業,但業者獲利的重要資產卻是台灣整體社會的基礎建設、安全穩定的公共秩序,以及各地之天然或人文景觀,因此具有明顯的「局部成本、全民承擔」的現象。那些渴望或急於政府開放陸客來台的觀光業者至少應同時承擔起一部分的社會成本,而非一味要求政府盡速開放。不必負擔管理責任又不必支付相應成本的觀光業者,實際上無異於只享受權利但未盡義務的搭便車,牴觸了民主法治精神的核心價值。

帛琉曾因大量陸客旅遊的種種脫序行為,導致當地居民無法忍受,最終由政府宣布削減來自中國大陸的航班。而泰國也發生過陸客破壞當地自然生態的事件,像是踩踏珊瑚礁、抓海膽或海星等行為,引發當地民眾抗議,最後由泰方旅遊局出面向大陸官方請求「約束」前往泰國的陸籍遊客。對居住生活品質要求更高的歐洲國家,例如瑞士,更曾因陸客製造噪音、亂丟垃圾、導致塞車,甚至隨地吐痰等不當行止,由地方首長直接透過媒體表達抗議,並與居民一同向以陸客為主要服務對象的餐飲業者和運輸業者提出「規範」。由他國與本國過往經驗可知,對於陸客觀光的開放與管理根本不是意識形態的問題,而是必須仔細思慮的產業經濟與社會秩序議題。躁進要求政府貿然開放,或是非理性地批評政府管理過多,都不是成熟的意見表達方式,反而有可能為台灣帶來潛在的風險與種下衝突的禍根。

陸客旅遊常見種種脫序行為,泰國清邁餐館就曾發生中國遊客以又貴又難吃為由試圖吃霸王餐。(圖片擷取自china.hket)陸客旅遊常見種種脫序行為,泰國清邁餐館就曾發生中國遊客以又貴又難吃為由試圖吃霸王餐。(圖片擷取自china.hket)

過度依賴陸客會讓台灣的觀光產業陷入被動與暴露脆弱性。回顧疫情以前,北京當局多次透過觀光客人數的調控來影響台灣觀光產業,進而挑起民間與政府的對立。此種兩岸旅遊觀光被「武器化」的做法,不啻在提醒台灣不應再度期待透過接收陸客迎接旅遊業的春天。相反地,聚焦來自日本、韓國、東南亞及歐美等其它國家的客源,不僅能夠降低政治風險,還有助於觀光產業的永續發展。鑑於全球觀光市場正在轉變,台灣的業者應順勢調整策略,兩岸觀光的部分透過政府授權「小兩會」來協商與把關,並且在本質上結合新南向政策的利基與地緣交通之便利,逐年穩定、拓展來台的他國觀光客。此外,發展有品質的高端旅遊,結合醫美、文化學習及生態教育,才有機會使台灣的觀光在「食」的吸引力之外更具全球競爭力,而不僅徘徊在追求低價與大量的團體觀光模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