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全球減碳大趨勢下的台灣選擇:綠色轉型與減碳目標的雙重挑戰

◎ 楊聰榮

在全球氣候變遷與減碳的大趨勢下,台灣面臨重要的策略性選擇。美國因為川普總統上台政策變動而對減碳目標出現新局面,美國在減碳政策推動逆行,包括增加石油開採、終止風電計畫及淡化氣候變遷議題,試圖短期內重振化石燃料產業。對台灣而言,如何在這場全球綠色競賽中找到定位,並實現經濟發展與減碳目標的平衡,將決定其未來的國際競爭力與永續發展之路。

川普上台後,美國在減碳政策推動逆行,包括增加石油開採、終止風電計畫及淡化氣候變遷議題,試圖短期內重振化石燃料產業。(路透)川普上台後,美國在減碳政策推動逆行,包括增加石油開採、終止風電計畫及淡化氣候變遷議題,試圖短期內重振化石燃料產業。(路透)

台灣產業的綠色轉型面臨契機與挑戰,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等國際規範逐步實施下,供應鏈的綠色化成為台灣產業的核心挑戰之一。即使川普政策淡化氣候變遷,歐盟及國際大廠依舊積極推動減碳承諾與永續採購標準,逐漸將碳足跡認證、環境合規(compliance)與ESG評比納入市場准入的基本門檻。國際間的減碳共識、企業永續轉型的推動,以及綠色金融的發展,顯示出減碳其實是不可逆轉的長期潮流。其實美國川普總統上台,主要只是影響美國的政策而已,全球綠色轉型的整體走向並未產生改變。

對於出口導向的台灣經濟而言,製造業如何適應這些新規範,將直接影響其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台灣具備精密製造能力、完整產業聚落與靈活應變的優勢,這些條件讓台灣在綠色製造升級上有著良好的基礎。節能技術創新、製程優化與循環經濟的導入,不僅可以幫助企業降低營運成本,還能創造新的商業機會。此外,台灣在綠能設備製造、智慧節能解決方案以及環保材料研發等新興市場中,具備高度潛力。積極投入這些領域,將為台灣企業開啟更多的全球市場機遇。

近期台灣政府上修2030年減碳目標,顯示出更積極的政策意圖。根據氣候變遷委員會討論結果,目標已從原先的減碳24%±1%,提高至28%±1%,提高了國家減碳的總體目標。即便在川普主張放鬆環境監管的大環境下,台灣依然選擇朝向對自己最有利的綠色轉型路徑,這種提升反映出台灣對全球減碳趨勢的重視,同時也展現出政府推動產業轉型的決心。

以生態節能示範綠建築標準打造的屏東縣政府環保局,已取得建築能效標示一級評定,為全國首座一級能效的環保局,讓屏東在節能與淨零碳排發展上,更能與國際趨勢接軌。(屏縣環保局提供)以生態節能示範綠建築標準打造的屏東縣政府環保局,已取得建築能效標示一級評定,為全國首座一級能效的環保局,讓屏東在節能與淨零碳排發展上,更能與國際趨勢接軌。(屏縣環保局提供)

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具體政策的支持。以內政部的建築淨零轉型計畫為例,推動既有建築能效改善與新建築綠建築標章認證,是提升建築能效的重要手段。經濟部則透過簡易碳盤查工具與專家輔導團,協助中小企業計算並降低碳排放量,同時引導民間資本投入節能減碳項目。交通部的政策則集中在公共運輸升級、淘汰柴油車與推動永續航空燃油使用,為達成減碳目標提供多元路徑。

減碳政策不僅能提升經濟競爭力,也具有重要的環境與國際效益。在經濟層面,減碳可以降低企業的能源成本,增強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吸引力,並創造新興綠色產業的就業機會。在環境層面,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能改善空氣品質,減輕對環境的衝擊,並提升資源使用效率。在國際層面,積極參與減碳行動能強化台灣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提升國際形象並促進跨國合作。

未來台灣在減碳路徑上仍面臨挑戰,儘管已有一定進展,但現有成果距離長期目標仍有明顯差距。2022年的淨排放量雖已回到下降軌道,但若要在2025年達成較基準年減碳10%的目標,以及2030年減碳25%至27%的目標,未來需要更大力度的政策推動與跨部會協作。同時,如何平衡地方政府與中央的角色分工,並強化企業與社會的參與,將是未來綠色轉型的重要課題。

總統賴清德日前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3次會議,宣示我國2032年、2035年的減碳新目標,分別為32%加減2%、38%加減2%。(圖由總統府提供)總統賴清德日前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3次會議,宣示我國2032年、2035年的減碳新目標,分別為32%加減2%、38%加減2%。(圖由總統府提供)

在全球減碳浪潮下,台灣已無退路。即便川普政策試圖回歸傳統能源,台灣選擇持續減碳,因為這是對自己最有利的發展路徑。無論是來自國際市場的壓力還是內部的發展需求,減碳與綠色轉型都是必須堅持的方向。未來,台灣應該進一步深化政策執行力度,支持企業進行綠色升級,並以創新技術與新興市場為突破口,實現永續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雙贏局面。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全球綠色經濟版圖中占據一席之地,為後續世代打造更美好的未來。

(作者為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