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超越血統迷思:重新思考台灣與中國的關係

◎ 楊聰榮

在全球化與區域政治局勢不斷變動的時代,台灣的國家認同問題始終是社會討論的焦點。過去,許多論述試圖以「血統」來定義台灣人的身分,認為台灣與中國之間存在不可分割的血緣聯繫。然而這種基於血統的論述不僅在學術上站不住腳,更可能淪為政治操弄的工具,扭曲台灣多元且獨特的歷史與文化。面對這樣的挑戰,台灣社會需要以更開放、理性且符合現代民主價值的視角,重新思考與中國的關係,並確立自身的國家認同。

血統論長期以來被用作一種政治工具,用以強化台灣與中國的歷史與文化連結,進而削弱台灣本土意識。然而,現代基因研究表明,這種論述並不符合科學事實。

馬偕醫院林媽利教授(前深藍衣服者)的研究顯示,台灣約85%的住民基因屬於南島平埔族。圖為林媽利領軍的「馬偕血庫女子兵團」。(馬偕醫院提供)馬偕醫院林媽利教授(前深藍衣服者)的研究顯示,台灣約85%的住民基因屬於南島平埔族。圖為林媽利領軍的「馬偕血庫女子兵團」。(馬偕醫院提供)

馬偕醫院林媽利教授的研究顯示,台灣約85%的住民基因屬於南島平埔族,意即大多數台灣人的血緣根源在這片土地,而非中國。只有1949年後隨國共內戰遷台的中國移民,才可勉強被稱為「中國人」。經過70多年的融合,這部分群體的「純正中國血統」早已被稀釋,到第三代甚至僅能說八分之一與中國有關。

歷史學家沈建德在《台灣血統》一書中指出,鄭氏政權與清朝212年的統治期間,統治者利用「教冊」制度推動漢化政策,並透過減稅與減勞役等手段誘使平埔族群逐漸喪失原有文化,甚至製造虛假族譜,讓平埔族認同自己為漢人。這種歷史操作不僅抹去了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化記憶,也導致台灣人誤以為祖先來自中國,形成對自身歷史的錯誤認知。

教科書中關於「閩客人到台灣墾荒」的敘述也存在偏差。若非刻意引導,中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無需跨越危險的海峽來到瘴癘橫行、地勢險峻、且原住民族獵首文化盛行的台灣。這些虛假的歷史敘事旨在讓台灣人相信與中國存在天然的歷史血緣連結,進一步影響對國家認同的思考。

面對這種過時且具有政治目的的血統論述,台灣的國家認同應轉向以共同價值、文化認同與公民參與為核心。民主法治、人權保障與多元文化尊重等普世價值已成為台灣社會的重要基石,這些價值不僅深植於台灣人的生活與制度中,更為台灣在國際社會中提供鮮明的認同特質。

台灣人民透過民主選舉等高度政治參與及社會責任感,比血緣關係更能凝聚國家向心力。(資料照)台灣人民透過民主選舉等高度政治參與及社會責任感,比血緣關係更能凝聚國家向心力。(資料照)

台灣人民透過民主選舉、社會運動與公共政策討論積極參與公共事務,這種高度政治參與與社會責任感比血緣關係更能凝聚國家向心力。此外台灣的文化特徵顯現了多元融合與在地性,從語言、宗教信仰到生活習慣,這些文化既是台灣人共同生活經驗的累積,也與中國文化體系完全不同,展現台灣獨特的文化身份。

血統論不僅無助於深化國家認同,還可能成為民主發展的障礙。它容易被政治勢力利用來合理化對台灣的壓迫與統一論述,動搖台灣人的主體意識。同時,強調血緣連結可能忽視台灣內部多元族群的文化差異與歷史脈絡,進一步造成族群對立與社會撕裂。

台灣的國家認同應擺脫血統迷思,轉向民主、自由與人權等普世價值。台灣是一個擁有多元文化、民主制度與開放社會的現代國家,這些才是真正塑造台灣國家認同的核心。面對中國的統戰與滲透,台灣社會需保持警覺,正視與土地的歷史連結,拒絕虛假的族譜與歷史敘事,重新認識台灣獨有的文化與身份。

台灣的國家認同應超越血統迷思,回歸對民主價值、文化多元與公民參與的堅持。唯有如此,才能擺脫被灌輸的錯誤歷史,走出屬於自己的未來。台灣人不需要以血統定義自己,而應以行動、價值與文化證明自身身份,真正迎向多元與自由的未來。

(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