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擷安
台灣醫療體系長期受到健保制度的影響,近來更因為外科醫師遭高薪挖角而引發熱議。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公開表示,隨著健保制度實施30年,醫療生態發生巨變,急重難罕科別的醫療服務給付低廉,導致年輕醫師不願投入這些「救命科」,甚至選擇離開醫療本業。面對診所高薪挖角,年輕醫師轉投醫美行業,形成嚴重的人才流失現象。醫療體系應檢討的是整體制度,而非醫師是否經得起誘惑。此一事件突顯出台灣醫療環境的深層問題,值得社會各界深入探討。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揭露,去年台大新竹分院竟有4名神經外科醫師被月薪高達70萬元的薪資挖角,呼籲正視健保制度資源錯置問題。 (記者邱芷柔攝)
首先,外科醫師被高薪挖角的現象反映出醫療工作與報酬的不平衡。醫美診所的工作環境相對輕鬆,工時短、風險低,但報酬卻遠高於救命的外科醫師。根據吳明賢院長的說法,部分診所開出高達70萬元的月薪,遠超過公立醫院的薪資水平。這使得外科醫師面臨兩難——繼續堅守本業,接受高強度工作卻薪水不成正比的現實,或是選擇轉向更高報酬的醫美產業。這不僅影響年輕醫師的職業規劃,也使得醫療體系面臨人才流失的危機。若長期如此,未來台灣將面對醫療資源分配失衡的嚴峻挑戰。
其次,這一現象的根源可歸咎於健保制度的給付問題。台灣健保制度雖然保障全民醫療權益,但在醫療資源分配上卻存有嚴重缺陷。健保給付偏低,導致醫院難以提高醫師薪資,而高風險、高技術的外科手術報酬遠低於自費醫療項目,例如醫美或自費健檢。這使得許多醫師不得不考量經濟現實,選擇轉向收入更優渥的領域。整體醫療制度,反映出醫療產業的結構性問題:在健保制度下,辛苦救人的醫師薪資與勞動付出不成正比,導致人才流失,影響未來醫療品質。
此外,這也暴露出台灣社會對於醫療專業的認知落差。許多人認為醫師職業具備高度榮譽感,應該視救人為天職,然而現實卻是,在繁重的工時與低報酬的壓力下,醫師也需要養家活口、累積財富。社會普遍認同高薪轉職的合理性,因為沒有人會跟錢過不去。這也顯示出台灣醫療環境正面臨價值觀的轉變,過去「醫師應該無私奉獻」的觀念,正在逐漸被「工作應該得到合理報酬」的現實取代。這樣的轉變,或許能促使政府更正視醫療產業的困境,進而推動制度改革。
面對這場醫療人才流失的危機,政府與相關單位應積極檢討健保給付結構,重新評估各專業領域的薪資合理性,以確保醫療資源的穩定發展。(資料照)
面對這場醫療人才流失的危機,政府與相關單位應積極檢討健保給付結構,重新評估各專業領域的薪資合理性,以確保醫療資源的穩定發展。首先,應提升急重難罕疾病的醫療給付,讓外科、神經外科等高風險科別能獲得合理報酬,減少醫師因經濟考量離職的情況。其次,應建立更具競爭力的醫院薪資制度,縮小與自費醫療的薪資落差,吸引年輕醫師留在臨床醫療體系內發展。最後,政府也應推動醫療自動化與工作環境改善,減少醫師的過勞問題,提高整體醫療產業的吸引力。
台灣醫療體系正面臨嚴峻挑戰,醫師被高薪挖角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問題在於健保制度的給付機制,使得辛苦救人的醫師薪資遠遠低於市場行情,進而導致人才外流。這不僅影響醫療品質,也將對全民健康帶來長遠的衝擊。唯有政府正視問題,全面檢討醫療體制,才能確保醫療資源的永續發展,維持台灣醫療的競爭力與優勢。
(作者為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研究所碩士)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