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名字有了新翻譯,制裁有了新說法?

◎ 克莉絲丁

美國參議員魯比歐(中國譯名盧比奧)長期關注新疆維吾爾族的人權問題,批評中國在人權、貿易及香港等議題,並公開抨擊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行為,2020年兩度遭到中國制裁,成為中美關係緊張的徵兆。

從「盧比奧」到「魯比奧」

魯比歐近日正式成為美國國務卿後,中文譯名被悄然更改為「魯比奧」,引發外界熱議。有評論認為,中國此舉是為避免公開解除制裁,同時也為未來與魯比歐的官方接觸鋪平道路。前中國外交官陳用林表示,中國外交部對國外政治人物譯名有嚴格規範,這次改名顯然是內部深思熟慮後的決定,意在為之前的制裁行為「解套」。

美國國務卿魯比歐。(法新社)美國國務卿魯比歐。(法新社)

中國外交部閃避焦點的表態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被記者問及更名是否與制裁相關時,僅提到「中方制裁針對的是損害中國正當利益的言行」,並強調英文名字更為重要,而對譯名更改一事隻字未提,筆者認為,此種模稜兩可的態度,是中國不願承認卻又不得不對美示弱的手段。

中國示弱與維護形象的矛盾

中國官方改名是為了在不公開解除制裁的情況下,尋求與美國改善關係的妥協態度同時,反映出中國政府在國內外壓力夾雜下的進退兩難局面此種文字遊戲對境內輿論有安撫作用,但在國際社會中卻暴露出中共行事缺乏透明度及誠意。

對於中美關係而言,此次更名風波是一個微妙信號,魯比歐作為美國對中政策的重要決策者,他的立場將深刻影響未來兩國的互動模式,如果他延續強硬立場,中國可能面臨更大壓力;而若雙方能找到合作空間,此次風波可能成為新起點。中國透過更名策略試圖示弱,卻又不願失去「面子」,難以真正贏得信任。奉勸中共勿把全球人民當傻子,應徹底反思自身作為,才有可能提升國際地位。

(作者為兩岸事務研究者)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