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維恭
「大S流感驟逝」是春假期間最受社會關注與討論的新聞。相信所有人,除震驚外,更多的是不捨與惋惜。身為長期從事緊急醫療工作的一份子,除有相同感受外,還多一分憂慮。
大S赴日旅遊流感驟逝消息傳出後,坊間傳出一種聲音:如果大S是在台灣,以我國的醫療制度與水準必定能給大S轉危為安的機會。(翻攝自IG)
我們雖無權對日本緊急醫療說三道四,做過多不明就裡的揣測與批評。但和大多數台灣急重症醫師一樣,得知此新聞的第一時間,內心都會產出一種相同的自信,那就是此案例若發生在台灣,必定有能給大S轉危為安的機會與信心。
台灣幾十年來,緊急醫療網絡的建置與投入,比起其他國家,確實提供了更安全與有保障的醫療照護。然而,肯定自我的同時,不免也要提出警示,我們目前擁有的,並非堅若磐石。如同護理人力流失一般,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若社會大眾及醫療政策制定者,未注意到現有台灣緊急醫療面臨的危機與可能的破碎點。那麼好不容易建立的系統,還是有可能在自滿中,慢慢流失能量與品質。將來要再挽回頹勢,很難一蹴可幾。
由於,健保以維持財務穩定為首要任務,制度的推動僅能以宏觀調控切入。而醫療機構則以維持經營與健全財務為首要工作,營運與管理以績效為導向。在此氛圍下,高成本、低給付、低利潤的急重症醫療,便長期陷在運作困難的處境中。
從先進國家,包括日本、歐美等國家的經驗得知,當醫療分科越細、醫事人員斜槓機會越多、年輕醫師追求生活而非生存的觀念越普遍下,願意從事長期輪班工作、犧牲正常生活、付出健康投入工作的醫療人員,將逐漸變少。如果醫療給付制度的不健全,僅依賴評鑑制度來監管,而忽略給予醫事人員相對應的補償,或讓急重症醫療持續處在醫院管理眼中的弱勢,將來一旦人力開始流失,會是個更難解決的挑戰。
衛福部及健保署為回應醫界合理點值的訴求,今年起將全面推行分區醫院總額制度。(資料照)
今年起,衛福部及健保署為回應醫界合理點值的訴求,將全面推行分區醫院總額制度。此制度,類似20年前試辦的醫院自主管理辦法。給予每家醫院固定額度並扣除一些剛性需求(保障)外,超支部分將進行分階打折給付,最後甚至不予給付,直接斷頭。過去施行的經驗是,出現大型醫院待床病人增多、急診病人滯留時間拉長、重症病人被以各種理由轉診或延遲處理,更間接造成醫院縮減急重症單位編制或考慮退出急救責任醫院行列等後遺症。
緊急醫療作為醫療網的最前線與最後防線,對任何醫療政策或給付制度都十分敏感。此制度未執行前,所有猜測或許都是多餘的。健保有限資源下,我們也期待它能順利推動。但人性或管理,趨利避害是真理;不可能要馬兒少吃草,又要馬兒跑得好。若希望台灣急重症醫師一直保有,不會在台灣發生類似憾事的自信,社會大眾應多關注緊急醫療的運作與品質!
(作者為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