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書堯
根據2025年2月3日美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影片,由CSIS 經濟安全與技術部主席Navin Girishanakar 和CSIS 學者William Alan Reinsch、Philip Luck 和Joseph Majkut 剖析美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引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案》(IEEPA)對中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徵收關稅的使用情況,並評估其影響對美國經濟、技術和能源安全的影響等內容, 筆者反思台灣隨著川普政府上台後迅速推動其「美國優先」政策,以及對墨西哥、加拿大及中國等主要貿易夥伴加徵高額關稅,這一舉措引發了全球經濟震盪,同時對台灣的半導體、能源及整體經濟恐造成深遠影響。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展開一連串的課徵關稅行動。(法新社案照)
川普對中美關稅戰的升級,對全球供應鏈結構產生重大衝擊
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製造的重要樞紐,其晶片產業高度依賴美國市場,根據我國經濟部統計,台灣對美國的電子產品出口占比近80%,若川普政府對台灣晶片徵收100%關稅,美國晶片價格可能上漲59%,嚴重影響美國高科技企業的競爭力。 這不僅提升了美國消費者的成本,亦可能迫使台灣企業重新評估其國際布局策略。
另外,川普政府對墨西哥和加拿大加徵25%的關稅,對台灣在這兩國的投資設廠產生直接影響。多數台商在墨西哥設廠進行電子產品組裝及汽車零部件生產,面對美國高關稅,企業必須考慮關稅成本的轉嫁能力與生產基地的多元化。然而,這一策略的實施需耗費大量人力與資金,且可能面臨東南亞國家的政策與市場不確定性。
傳出台積電正在考慮調漲代工價格,以因應川普徵收關稅所帶來的不確定風險。示意圖。(法新社)
在能源領域,台灣高度依賴來自加拿大的石油供應。川普對加拿大能源產品徵收10%的關稅,將直接推高台灣能源成本,影響台灣企業的生產運營效率。此外,能源價格的上升也可能加劇台灣的能源安全問題,進一步影響經濟穩定。
半導體產業作為台灣經濟的支柱,面臨雙重挑戰
一方面,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巨額投資雖然有助於分散風險,但由於先進製程技術的獨特性,美國尚無法完全取代台灣的核心製造能力。另一方面,川普政府可能要求更多台灣企業在美國設廠,以促進美國製造業回流,但這將面臨技術轉移及高昂成本的困難。 孫明德指出,台灣半導體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無可替代地位,使得直接徵收關稅將對美國高科技產業造成重大打擊,而川普政府的政策效果仍需觀察。
在應對策略上,台灣企業需加強供應鏈韌性,探索「中國+1」的布局模式,將部分生產線轉移至東南亞國家如馬來西亞與越南,以分散風險並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同時,政府應積極協助台商尋找新的市場機會,並提供相關的稅務與法律支持,確保企業能夠靈活應對變局。川普的關稅政策對台灣的影響既有挑戰亦有機遇。台灣需在全球經濟格局中,靈活調整策略,強化產業競爭力,並深化與美國及其他盟國的合作,以在不確定的國際環境中維持經濟穩定與成長。
(作者為國立中山大學博士生、海洋實務工作人員)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