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振家
在台灣,「你今天被騙了嗎?」這句看似玩笑的問候語,卻反映了詐騙犯罪已滲透至社會日常的嚴峻現實。
賴總統到警政署肯定對治安維護的貢獻,並勉勵員警突破詐騙不到10%低破案率。(資料照)
根據賴清德總統於警政署年終署務會報中公布的數據,台灣每日平均發生五百至六百件詐騙案件,年總數高達十八萬兩千五百件,一年三六五天,但破案率不到一成,代表還有超過九成的未破案件還要繼續努力。此外,涉及詐騙的巨額不法財產,大多未能成功追回。這些令人觸目驚心的數據顯示,詐騙犯罪已經演變為一種高技術化、跨國化、分工明確的產業型態,亟需社會各界攜手合作,共同應對。
從犯罪學的角度來看,財產犯罪包括竊盜、搶奪、強盜、恐嚇取財與詐欺等類型。多年來,除了詐欺犯罪,其餘財產犯罪的案件數、財損金額及被害人數均呈現明顯下降趨勢。唯獨詐欺犯罪逆勢攀升,不僅讓台灣背上「詐騙之島」的污名,也讓民眾談詐色變。
政府將「打詐」列為治安重點工作。圖為反詐騙宣導海報。(圖片來源:屏東縣政府警察局恆春分局臉書)
即便政府已將「打詐」列為治安重點工作,整體成效卻未能讓社會感受到足夠的安全感。尤其是近期台灣民眾被騙至緬甸、柬埔寨等地從事詐騙,甚至遭受非人道待遇,讓詐騙議題進一步升級為國際層面的重大挑戰,並揭示出台灣在政策、執法與民間應對能力上的不足。
深入檢視電信網路詐騙的發展趨勢,可以發現詐騙犯罪已朝向「產業鏈模式」與「跨境組織化」方向進化。詐騙集團透過高度分工,將招攬成員、技術研發、虛擬貨幣洗錢及「下線」運營等環節進行切割,以降低整體被查緝的風險。犯罪集團依賴通訊科技與網路平台,使得詐騙行為輕易跨越國界、隱匿蹤跡。這類犯罪形態的高度適應性,使單純依靠法律制裁、警力擴增或技術反制等手段,難以根除其運作基礎。
數位時代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與發展空間,卻也引發了新型犯罪的挑戰。網路與科技改變了人們的溝通與交易方式,也讓犯罪者能以更隱蔽、高效的方式牟取利益。他們利用人性對財富與便利的渴望,結合資訊不對稱與技術落差,短時間內取得鉅額非法利益。
面對層出不窮的詐騙手法,若僅依賴警方或司法機關的打擊,往往只是「治標不治本」。真正的關鍵在於,全體國民是否具備足夠的「免疫力」,也就是辨識可疑訊息、保護個人資料,以及對「快速致富」誘惑的警惕性與批判思考能力。這正是「數位安全素養與防詐教育」必須納入正式課綱的根本原因。
「數位安全素養與防詐教育」須納入正式課綱,才可幫助學生從小建立「數位安全免疫力」。示意圖。(資料照)
年輕世代對網路與科技的依賴日益增強,然而,數位環境的開放性與匿名性,為詐騙犯罪提供了大量機會。如果學生未能具備基本的數位風險意識,極易成為犯罪集團的目標。另一方面,透過在學校教育階段系統化地推動防詐觀念,不僅可幫助學生從小建立「數位安全免疫力」,也能透過長期教育,在社會層面逐步形成對詐騙的普遍防範意識。這些措施不僅能保護學生個人,更能讓未來的台灣社會遠離「詐騙之島」的陰影。
「人性始終抵抗不了詐騙」這句話,顯示了詐騙犯罪在快速發展的數位時代中,與人性弱點的深刻碰撞。將數位安全素養與防詐教育納入課綱,不僅是理想,更是刻不容緩的必要措施。只有讓下一代從小學會判斷訊息真偽,養成警惕心與批判思考能力,才能有效縮減犯罪集團的操作空間,進一步打造一個安全、可靠且充滿信任的數位未來。
(作者為管理學博士)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