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從延遲退休看中國養老金制度的結構性困境

◎ 張詠翔

中國政府於2025年起實施延遲退休政策,其目的是應對人口快速老化與勞動力減少的挑戰,減輕養老金系統面臨的財政壓力。該政策要求,男性退休年齡將從60歲延至63歲;普通女職工從50歲延至55歲,管理層女職工從55歲延至58歲。此外,自2030年起,月領基本養老金的最低繳費年限將由15年逐步提高至20年。此改革被視為中共治理老齡化的手段,但其推行方式與政策內容卻引發廣泛的爭議與批評。

中國今年起實施延遲退休政策,老年人延遲退休壓縮年輕人的就業空間,導致「老不退休,年輕人無崗可進」的困境。圖為重慶市11的就業博覽會現場。(法新社)中國今年起實施延遲退休政策,老年人延遲退休壓縮年輕人的就業空間,導致「老不退休,年輕人無崗可進」的困境。圖為重慶市11的就業博覽會現場。(法新社)

延遲退休對人民生活造成的影響深遠,尤其對工薪階層和私企員工來說更是負面衝擊一方面,政策將迫使許多人在高壓工作環境下繼續工作數年,加重身體與心理的負擔;另一方面,老年人延遲退休壓縮年輕人的就業空間,導致「老不退休,年輕人無崗可進」的困境。以私企員工為例,他們通常面臨勞動強度大、工資偏低的問題,延長退休年齡意味著更長時間的辛苦勞動,卻無法享受到與體制內公務員相同的養老保障。這種差異凸顯雙軌制的不公,加劇體制內外的矛盾。

中國延遲退休政策的核心問題在於,政府將政策錯誤的後果轉嫁給普通民眾。過去數十年來,中共推行的獨生子女政策雖短期內控制了人口增長,但卻導致老齡化問題加劇,養老金體系壓力急遽增大。如今,政府非但不檢討當年的政策失誤,反而將負擔轉嫁給普通人民,要求他們延長工作年限以緩解養老金的資金缺口。這種轉嫁責任的做法,被許多民眾視為不負責任且缺乏誠信。

中國2025年起實施延遲退休政策,中國人口老化問題,應與數十年來強制推行計劃生育政策有關。(圖擷取自中國騰訊網)中國2025年起實施延遲退休政策,中國人口老化問題,應與數十年來強制推行計劃生育政策有關。(圖擷取自中國騰訊網)

對此,人民的批評聲浪不絕於耳。許多人指責延遲退休政策完全忽視基層勞動者的利益,並質疑其公平性和合理性。一篇舊文〈延遲退休可能是對一代人的違約〉近日被網民大量轉發,直指中國政府未能解決最根本的「退休雙軌制」問題,即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員工的退休待遇遠高於一般企業員工的現象。退休雙軌制導致養老金分配的巨大差距,加劇社會資源的不均與基層人民的不滿情緒。部分學者更尖銳批評,政府在稅收、土地收益等方面享有無限權力,卻在面對養老責任時選擇推卸,這種「權責不對等」的現象使政策失去公信力

綜上所述,中國延遲退休政策表面上是為解決老齡化和財政壓力,實際卻暴露政策推行中的不公平與治理困境。該政策不僅未能平息社會矛盾,反而引發更大的民怨與信任危機。中國政府若不正視退休雙軌制等結構性問題,僅以延遲退休作為權宜之計,將無法真正解決養老體系的根本困境,最終只會進一步侵蝕社會穩定與經濟活力。

(作者為研究生)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