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重華
地球上兩個位置極遠的島嶼同因他國政治目的登上新聞舞台。一個是北極圈的格陵蘭島(Greenland),另一個是太平洋上的台灣蘭嶼。雖然兩地背景與影響層次不同,但其共同點在他國試圖透過象徵性行動或威脅,對另一國的主權認同進行干預,進一步引發文化與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
美國總統川普為了格陵蘭,與丹麥總理佛瑞德里克森在通話時爆發爭執。圖為美國太空軍在格陵蘭的皮圖菲克太空基地(Pituffik Space Base)。(路透檔案照)
近期美國總統川普揚言購買甚至不排除以武力奪取格陵蘭島,此行為無疑將被視為對國際法與丹麥主權的公然威脅;而中國居民在台灣蘭嶼噴漆「中華台灣省」,則是試圖以文化輸出的方式進行政治表態。兩者形式不同,但背後的政治目的一脈相承:以戰略溝通的手段強化自身立場,同時削弱對方的主權意識或文化認同。
川普若以武力奪取格陵蘭島的假設,本質上是一場主權完整的公開挑戰,其後果將引發國際社會的普遍譴責,並可能促使相關國家採取制裁措施,進一步破壞國際秩序。而蘭嶼的噴漆事件,雖未涉及直接的武力威脅,但其背後的文化輸出意涵同樣具有強烈的戰略性。
這種行為試圖在文化層面對台灣的認同進行干預,是對台灣文化自信與主權感的一種隱性攻擊。雖然噴漆行為的直接影響力有限,但此類象徵性溝通的累積,可能加深台灣內部的反中情緒,促使其強化對外聯繫與國際支持,甚至在兩岸關係中增加緊張局勢。
戰略溝通的挑戰在於,當其表現為不平等或缺乏尊重時,往往容易導致對抗升級。川普假設中的武力奪島,若成為現實,將直接衝擊丹麥的主權完整,引發地緣政治危機;而蘭嶼噴漆事件則挑戰了台灣文化與政治的底線,可能成為中共「武力解放」輿論鋪墊的一部分。
這些戰略溝通的共同點在於,它們無助於實現所謂的政治目標,反而可能適得其反。例如,中共的象徵性行動可能使台灣更加依賴國際社會,甚至促使國際間對台灣安全的干預升級,最終讓中共面臨更大的統一難度。
和平共處的必要性:從格陵蘭到蘭嶼的啟示
戰略溝通的核心應該是促進理解,而非製造對抗。格陵蘭與蘭嶼的事件提醒我們,和平共處的基礎不在於壓制對方,而是如何在分歧中找到平衡與包容的契機。
對於台灣與中國而言,避免以對抗性溝通代替理性對話至關重要。中共應避免利用象徵性行為挑釁台灣的文化與政治底線,因為這只會加劇台灣的反感與抗拒,並在國際輿論中進一步削弱自身的正當性。同時,台灣也應透過強化文化教育與法治手段,增強內部的文化自信,並對戰略溝通進行適當回應,以避免落入對方設下的輿論陷阱。
結語:從戰略溝通看和平的價值
格陵蘭島與台灣蘭嶼的事件,儘管性質與影響不同,但本質上反映了地緣政治與文化差異中的不安與對立。戰略溝通的目的應該是促進對話與理解,而非加劇分歧。
台東縣蘭嶼鄉日前許多景點被發現遭人噴漆,景點告示牌上被用白漆噴上「中國台灣省」。(民眾提供)
和平共處的關鍵在於尊重差異與建立對話機制,無論是在國際間還是兩岸關係中,這一點尤為重要。唯有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上,才能找到共同利益,化解對立,並在分歧中尋求合作的可能性。這不僅是兩岸和平的出路,更是維護全球穩定的必要選擇。
(作者為軍人)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