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醫療網
現代人的飲食方式變得越來越便利,然而,這種生活方式對腸躁症患者而言卻潛藏著健康風險。腸躁症患者的腸道對飲食變化和刺激性成分極為敏感,外送與即食食品中的高油、高鹽、高糖成分往往會加重腸道不適,如腹痛、腹脹等症狀。除此之外,長期不規律的進食時間和快速進食,加上工作壓力大等,也會對腸道造成壓力,使得症狀更加複雜。
腸躁症是腸激躁症候群的簡稱,主要症狀包括腹痛伴隨排便型態及次數的改變,像是會出現腹瀉、便秘或便秘與腹瀉交替,排便次數增加或減少,排便不乾淨或腹脹等。(取自貼文)
一位年輕設計師小雯(化名),因反覆腹痛、腹脹及排便習慣改變而到腸胃科求診,她主訴:「每次出門前就想上廁所,上網查症狀,好怕會是腸癌!」經醫師診斷,發現小雯的症狀符合腸躁症的典型表現,再進一步安排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後,確診為腸躁症。
如何診斷腸躁症?
內科/胃腸肝膽專科診所院長高愛文指出,腸躁症是腸激躁症候群的簡稱,主要症狀包括腹痛伴隨排便型態及次數的改變,像是會出現腹瀉、便秘或便祕與腹瀉交替,排便次數增加或減少,排便不乾淨或腹脹等。此症狀好發於20歲至50歲左右,若50歲之後才出現症狀,須特別留意是否有其他器官病變的可能性。
腸躁症病因不明,但通常與腸腦軸溝通異常、腸道菌叢失衡,以及壓力、飲食等綜合因素有關。高愛文醫師說明,腸躁症的診斷需符合下列條件:肚子痛並伴隨排便習慣改變、如排便次數改變、排便狀態改變等,且症狀持續超過六個月、最近三個月平均每周至少發生一次。
腸躁症需要治療嗎?
由於腸躁症症狀會反覆發生、時好時壞,雖然不像癌症可能致命,但一有症狀出現,往往會影響情緒及社交「如果不處理症狀就會更反覆發作。」高愛文醫師建議平日生活要在飲食上多下工夫,如少吃會引發腸躁症的食物像是菸酒、咖啡、茶與辛辣食物,並避免容易在腸道內發酵的食物,如寡糖等腹敏食物,這些食物會加重腸躁症的脹氣與症狀表現。
至於症狀嚴重且影響生活或工作時,可以採取以藥物治療。治療上會先以舒緩症狀為主,是根據發作的型態來對症下藥。至於藥物種類主要以解痙攣藥物為主,可以緩解腸道痙攣與疼痛,「部分藥物可能會有全身性副作用如口乾、視力模糊、心跳加速等。」
高愛文醫師表示在選擇解痙攣藥物時,可以選擇較不會有全身性副作用、比較安全、具三重作用機轉的藥物,不只可舒緩腸道痙攣也能減少疼痛感,「因具有穩定神經作用,效果會更好。」若無法立即獲得藥物控制情況下,偶爾也可以薄荷油塗抹腹部以暫時緩解症狀。此外,做好壓力管理與生活習慣調整同樣重要。
他提醒,腸躁症看似無害,實際上對患者的心理與生活影響很大;如果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應尋求專業腸胃科醫師的診斷與治療。而藥物的選擇應以安全為原則,儘量選擇作用於腸道的藥物,避免出現全身性副作用。透過正確診斷與用對方法,患者能重拾更安心的生活。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 肚子的「叛逆期」:腸躁症該如何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