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保密機制的致命漏洞:從總統行程洩密事件談國家機密的影響與保障

◎ 陳琪

保六總隊曹姓警官洩漏總統賴清德行程的事件,再次凸顯台灣維安機制的結構性問題。這起事件不僅僅是一次個人行為的失誤,背後折射出國家安全體系內部存在的潛在風險。

保六總隊警官洩漏總統賴清德(見圖)行程事件不僅僅是一次個人行為的失誤,背後折射出國家安全體系內部存在著潛在風險。(記者廖振輝攝)保六總隊警官洩漏總統賴清德(見圖)行程事件不僅僅是一次個人行為的失誤,背後折射出國家安全體系內部存在著潛在風險。(記者廖振輝攝)

總統的行程資訊屬於國家最高機密之一,其外洩可能引發重大的國家安全隱患,甚至對國際關係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害。例如,行程資訊若落入敵對勢力手中,可能成為其制定攻擊或顛覆策略的重要依據,直接威脅國家領導人的人身安全和政策推行。這些後果迫使我們思考如何有效完善現行機密保障機制,杜絕類似事件的再發生。

在國家維安體系中,涉密人員的忠誠度不僅是「信任」的問題,更是「風險控制」的問題。此次保六總隊曹姓警官的洩密行為,反映出內部審查機制的漏洞。警官作為涉密單位的核心成員,應具備高度的忠誠與責任感,但在金錢誘惑、利益交換、報復心理等多種驅動因素下,這些「可信人員」也可能成為「危險分子」。過去,世界各國的間諜案件多數與內部人員的叛變有關,例如美國前中情局(CIA)特工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Snowden)揭露美國國家安全局(NSA)機密計畫的事件,凸顯內部人員的忠誠風險。

保六總隊警官的洩密事件暴露出內部人員對「國家機密」的認知錯誤。部分警員可能認為,與朋友分享總統行程資訊並不會帶來什麼嚴重後果,但這種「無害分享」的心態卻為國家安全埋下隱患。保密意識不僅僅是遵守規章制度,還包括內心深處對「不該說、不該問、不該看的事不去觸碰」的認知。從此次洩密事件看來,部分涉密人員將職場機密當作「個人籌碼」的心態,這是一個嚴重的文化問題,反映出臺灣保密教育和維安文化的深層次不足

國家維安機構中,對人員的管控大多側重「技術手段」和「單次審查」。例如,在入職時,員警和軍人都會接受背景調查、性格測試、心理測評,但這類審查僅在「入職時」進行,之後的持續監控相對鬆散。此外,對涉密人員的日常行為監測缺乏實時性,尤其是針對其社交行為、財務行為和數位行為(如瀏覽的網頁、使用的APP等)的審查手段不足,這使得警官與外部人員「私下接觸」的行為難以及時被發現。

在國家維安體系中,涉密人員的忠誠度不僅是「信任」的問題,更是「風險控制」的問題。美國前中情局特工愛德華.斯諾登揭露美國國家安全局的機密計畫事件,凸顯內部人員的忠誠風險。(資料照,路透)在國家維安體系中,涉密人員的忠誠度不僅是「信任」的問題,更是「風險控制」的問題。美國前中情局特工愛德華.斯諾登揭露美國國家安全局的機密計畫事件,凸顯內部人員的忠誠風險。(資料照,路透)

全球許多國家在面對內部機密洩漏問題時,已發展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應對措施。例如,以色列的國防機密保護系統將內部人員分層管理,每層級僅能接觸與其工作相關的必要資訊,從源頭降低整體外洩的可能性。美國則採取嚴密的背景調查與終生跟蹤制度,對接觸高機密的官員及其社交網絡進行持續監控,確保任何異常行為都能及時發現。台灣可以從這些做法中借鑒,設計更加縝密的防範機制,特別是在高風險崗位上引入更多人工智慧技術,進行異常行為預測及風險評估。

除了短期內強化內部管理,台灣應以更宏觀的視角重新審視國家機密保護政策。首先,建立「國家機密管理委員會」,對所有涉密單位進行統一規劃和督導,確保保密規範的標準化與可執行性。其次,應提升全民保密教育的意識,從學校教育到社會宣導,塑造保密文化。最後,政府必須加強跨機構合作,整合警政、國防、科技等部門的資源,共同構建智慧型的國家安全防護網。

總之,這起事件提醒我們,國家機密的保障不僅是維安體系的核心任務,更是國家安全的基礎。唯有多管齊下、從技術到人員全面提升,才能真正構築國家安全的防線,避免下一次危機的發生。

(作者為台北市民)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