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叔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史丹佛大學人類學系博士
相較於數量眾多、種類繁複的原住民族文(文學)史(歷史)哲(文化、傳統知識)文獻,原住民族的經濟文獻,種類、數量都極少,以至於少有人談論。但這不代表原住民族經濟狀況不值得重視。本文介紹兩件稀少的當代原住民族經濟文獻,除了藉此介紹原住民族經濟現況外,亦評論其中呈現的內容。
原住民族委員會每隔4年即委託執行「原住民族經濟狀況調查」,調查內容包含原住民族家庭收支、經濟壓力、貧窮、住宅及財產擁有、收入及負債等,深入分析不同特徵原住民族家庭經濟狀況差異,做為政府施政的參考。(資料照)
原住民族委員會每隔4年即委託執行「原住民族經濟狀況調查」(以下簡稱經濟調查)。最近兩次分別為2021年(110)、2017年(106)。此案以抽樣調查蒐集原住民族家庭收支及經濟狀況,調查內容包含原住民族家庭收支、經濟壓力、貧窮、住宅及財產擁有、收入及負債等,深入分析不同特徵原住民族家庭經濟狀況差異。2021年的經濟調查,完成5,409份有效樣本(信心水準95%條件下誤差+1.31%),調查結果原住民戶年收入平均76.20萬元,若外加自用住宅設算租金收入則是86.19萬元。
在此先釐清,家戶經濟與個人經濟之間的差異。家戶經濟彙整所有成員的個人經濟、呈現家戶生活水平。法律上家戶成員的許多權利共享、義務共擔,在申請住房貸款、助學貸款等時,往往需要提供家戶經濟證明,因此家戶經濟較能呈現完整國人的經濟狀況。因此,即使原民會每季末、每年末都會公布「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其中列有「原住民有酬就業者每人每月主要工作平均收入」,但其重要性不若經濟調查裡的家戶經濟內容。
2021年的經濟調查結果顯示,原住民戶年收入以「受僱人員報酬及產業主所得」收入為主,占90.13%,其次依序為「經常移轉收入」、「財產所得收入」、「雜項收入」。與106年比較,原住民戶年收入平均成長4.71%。如包含「自用住宅設算租金收入」,原住民戶年收入平均約為全國平均的0.63倍。然而,原住民戶間,亦存在財富不均狀況。2021年經濟調查顯示,原住民戶每年可支配所得前20%(G5)平均為154萬元,後20%(G1)平均為25萬元,倍數與當年全國等同,顯現原住民戶與全國的財富不均程度相似。
2017年經濟調查於該年年底進行,當時原住民戶數為226,398戶,抽樣完成5,302份有效樣本(信心水準95%條件下誤差+1.00%),調查結果原住民戶年收入平均72.76萬元,若外加自用住宅設算租金收入則是81.08萬元。與當年全國相較亦為0.63倍,跟2021年狀況同。觀察財富不均情形,原住民戶每年可支配所得前20%(G5)平均為149萬元,後20%(G1)平均為20萬元,倍數高於當年全國,推斷2017年當時,原住民戶間的貧富不均程度,高於全國。
這兩次的經濟調查中,數值變化最大的部分,在於平地原住民鄉。2021年平地鄉的原住民戶年收入平均較2017年增加8.77%,但2017年卻比2014年減少了2.54%,一來一往相差11.31%。為何平地鄉原住民戶的年收入,4年間能從負成長轉為正成長、上漲11.31%?有可能是2017年時許多未固定受薪(打零工)的原住民,2021年時轉為固定受薪。推測這可能跟4年間政府在原住民族地區新增了許多就業機會有關。以原住民族文化健康站推動狀況來看,2017年文健站只有169站、2021年時增加至429站。這時期新增的文健站,更多設立於平地原住民鄉,聘用許多原先打零工、無固定受薪的原住民,給予固定薪資,並納入勞保,致使收入都被政府正式掌握。以上推測是否屬實,需要更詳實的資料並加以分析比較,才能證實。
近年政府新設原住民族文化健康站,聘用許多原先打零工、無固定受薪的原住民。圖為參加文健站的長輩開心高歌。(資料照)
這兩件調查報告的頁數差距極大,2021年有482頁,2017年則為199頁,相差一倍以上,項目雖相似,但體例與撰寫呈現方式差別極大,閱讀或是比較分析時,應多加留意。譬如2021年的調查報告的年收入平均,是以「計入自用住宅設算租金收入」呈現,但2017年則未計入,致使同項目在兩報告中的數值不同,不能直接比較,只能以成長率相比。兩次的經濟調查都是委託典通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卻出現諸多誤差,致為可惜。
除了以上介紹的年收入平均、可支配所得五等份分佈與全國比較之外,兩件調查報告另有自有住宅率、貸款、戶長借貸、負債等內容,若深入閱讀,可進一步認識經濟研究的呈現方式與內容。
總體而言,原住民家戶經濟雖與全國共同成長,但仍處於弱勢。然而,原住民家戶間亦出現貧富不均,其程度可能較全國為甚。未來扶助原住民族社會經濟發展,應考量家戶間貧富差異狀況,調整給付的優惠多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