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澎孝
曾經在2018年被美國視為間諜而取消簽證的復旦教授沈逸,最近在上海的《觀察者網》的訪談節目中,爆出了中國人視台灣為「殖民地」的歷史心態。
復旦教授沈逸(右)在《觀察者網》的訪談節目中談到武統台灣的問題時,脫口說出:「不要為台灣民眾考慮太多!」「台灣和香港曾經是殖民地,殖民地你揍他一頓就行,不用想太多。」(取自貼文)
沈逸是在談到武統台灣的問題時,脫口說出:「不要為台灣民眾考慮太多!」、「台灣和香港曾經是殖民地,殖民地你揍他一頓就行,不用想太多。」引起網路一片譁然。
其實,中國人把台灣視為「殖民地」的歷史心態,根本不算新聞。因為台灣獨立運動前輩史明先生,在他的鉅著「台灣人四百年史」中,就已經指出:自1624年荷蘭人殖民台灣開始,不論是明鄭短期的佔領台灣或是清朝213年的統治都是將台灣視同殖民地,台灣人民的地位,一直都處於幾近「化外」之民的邊緣角色。
事實上,以中國這樣一個幅員廣袤,非常典型的陸權帝國,歷史上,根本就沒有把台灣放在眼裡。因此,荷蘭人從1624年至1668年在台灣的殖民統治,大明朝廷從未吱聲,彼此相安無事。
直到明末鄭成功擊敗荷蘭人,佔有台灣後,也幾乎全面繼承了荷蘭人的殖民制度,其實也就是把台灣視為提供軍糧、軍需的屯田「殖民地」。
1683年清朝軍隊打敗明鄭,佔領台灣後,康熙皇帝就曾認為:台灣乃「海外丸泥,不足為中國之廣,裸體文身,不足共守。日費天府金錢而無益,不如徙其人而空其地矣。」而在朝廷展開一場是否要統治台灣的所謂「臺灣棄留議」的政策辯論。
後來,康熙雖然接受了施琅的建議,勉強在八個月後才把台灣納入版圖。但是,我們從所謂「臺灣棄留議」的討論過程清廷官員的觀點和態度,很明顯可以看出他們對台灣的無知與鄙視。
正是這種源自於「上國心態」對台灣的無知和鄙視,才會有1945年10月,陳儀的「行政長官公署」秘書長葛敬恩在演講中,公然指稱臺灣是「次等領土」、臺灣人是「二等國民」如此鄙視台灣和歧視台灣人的言論。
事實上,除了葛敬恩之外,1949年國民黨內戰失敗逃台的國府官員、國軍官兵、甚至於不少外省人,不可諱言的,都會有些「解放者心態」,視台灣人為「二等公民」的所謂「外省情結」。
就以戰後國民黨治台的手段來看,例如「228事件」後,派軍來台「清鄉」濫殺,不就是如同沈逸所主張的「不要為台灣民眾考慮太多!」、「殖民地你揍他一頓就行」了嗎?
國民黨來台後,之所以敢於理不直而氣壯的、打著「動員戡亂」的旗號,公然將憲法束諸高閣,公開在台灣實施長達38年又56天的戒嚴統治,這不就是「上國心態」下,對台灣的「殖民統治」嗎?
其實,復旦教授沈逸視台灣為「殖民地」的言論絕非僅見,2022年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不就曾在接受BFM電視台訪問時大放厥詞,公開表示,若統一台灣,要進行「再教育」,讓台灣人變回「愛國分子」。這不就是與沈逸視台灣為「殖民地」的言論,有異曲同工的微妙相似之處嗎?
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曾在接受BFM電視台訪問時表示,若統一台灣,要進行「再教育」,讓台灣人變回「愛國分子」。(美聯社檔案照)
事實上,台灣人於1895年創建「台灣民主國」,並發起「乙未戰爭」,就是一場反對日本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
1947年2月27日至5月16日間。台灣人民爆發的「228事件」則是另一場反中國殖民統治的第二次獨立之戰。
換言之,台灣獨立運動,事實上就是一場台灣人爭平等自由,爭當家做主的反台灣殖民地化的鬥爭。
但是,看在中國殖民者眼中,那卻是最爲「大逆不道」、「數典忘祖」的叛逆行為。因此,不論是中國國民黨或中國共產黨,都「有志一同」的將「台獨」妖魔化為「中華民族」的共同敵人。
這也就是台灣民主化,擺脫國民黨殖民統治,並導致國民黨喪失執政地位後,國民黨轉身就西進中國,而能夠與中國共產黨「相逢一笑泯恩仇」,把酒共商如何「反獨」?而毫無愧對台灣人民的歉疚之心的心態之所在。
說白了,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本就是系出同源,同樣懷著中國人的「上國心態」,骨子裡都是同樣鄙視台灣,歧視台灣人,視台灣為中國殖民地的一丘之貉。而復旦教授沈逸,只是剛好為他們說出了心聲罷了!
(作者為前國大代表)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黃澎孝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