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友專
隨著全球化與科技的快速進步,醫學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變革。越來越多台灣學生選擇赴東歐攻讀醫學,引發對醫學教學品質的討論;而人工智慧(AI)的崛起,更對醫學教育帶來長遠影響。
東歐醫學教育:理性檢視多元選擇
東歐醫學教育提供多元途徑,有部分課程雖被批評臨床不足、甚至無法考取當地執照,但也有一些院校已達國際水準。家長與學生應謹慎評估課程設計與認證條件,根據需求選擇。這種多元化展現全球化趨勢,也為學生探索不同文化與教育體系提供機會。
AI發展對醫學界的影響深遠,自2022年ChatGPT誕生以來,短短兩年內便通過美國醫師執照考試,展現了AI在醫學領域的潛力。(路透)
AI的崛起:醫學教育的新衝擊
其實AI發展對醫學界的影響更為深遠。自2022年ChatGPT誕生以來,短短兩年內便通過美國醫師執照考試(USMLE),展現了AI在醫學領域的潛力。AI能處理大量數據,協助診斷與治療,但也讓醫療從業者面臨被「取代」的風險。
台灣醫學教育必須因應這個現實,調整課程設計,培養學生在未來醫療體系中的不可替代性。包括如何深入使用AI工具提升效率,同時保持專業敏銳度等。同時,這也需要突破現有的師徒制教育框架。
挑戰傳統,開創藍海
現行臨床教育多數採取師徒制模式,強調學生對師長的服從與專業知識的傳承。雖然這種模式有效建立醫療的基本技能,但也容易產生過於聽話的學生,限制了他們的創造力與批判性思維。面對快速變遷的醫療科技,未來的學生應有挑戰現狀及破壞性創新的能力,不僅是學習知識,更要主動思考如何改變既有的醫療模式,來因應與AI深度協作的未來醫療。
未來的醫學教育必須超越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激發學生的潛能,使他們敢於提問、敢於挑戰,並勇於跨越現有框架。
AI目前仍無法取代同理心與情感支持。醫師一句恰當的安慰有時比許多藥物更有效。情境照。(圖取自shutterstock)
未來醫學教育:技術與人文的融合
AI目前仍無法取代同理心與情感支持。北醫校歌中提到「學好做人方做醫」,便是強調醫學生必須要具備同理心訓練,真正把病人當作「人」,而非只看到「病」。跨域的人文跟科技訓練也是非常關鍵,醫師一句恰當的安慰有時比許多藥物更有效,但是這些都需要花時間去學習,AI可以多承擔記憶型的知識,醫學生恰好可以騰出時間強化這方面的不足。
變革中的希望與可能
醫學教育正面臨東歐學習選擇與AI技術挑戰的深刻變革。以開放態度與人文價值為基礎,我們可在變遷中找到新方向,激勵學生挑戰現狀,目前醫學界對於創新思維的極度保守態度必須被徹底改變,醫師才能在未來醫療中仍佔有一席之地,為人類健康開創更廣闊的可能性。
(作者為臺北醫學大學醫師協會理事長)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