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茵
文化部在今年10月26、27日召開「國家語言發展大會」,透過蒐集各方意見,研議並協調國家語言的發展。大會邀請到的語言學者Joseph Lo Bianco形容,語言如「呼吸」一般自然,過度意識反而會抹煞其生命力。
文化部長李遠。(資料照)
而在語言名稱的選擇上,李遠部長提到,將「臺灣」二字置於主要語言名稱前,如「臺灣台語」「臺灣客語」「臺灣原住民語」「臺灣手語」等,以彰顯這些語言在臺灣本島的多元性與平等地位,他認為會是一個蠻有創意的解決方式。離島地區如金門、馬祖的語言名稱,則尊重當地居民的文化選擇。
臺灣多年來致力於多語發展,卻不乏因課堂式教學而失去語言應有的活力。語言的復振應根植於生活,若僅限於教室內的教材和課表,反而可能使語言變成一種「學科」般的負擔,進而使學生對母語學習失去興趣。
本土語納入部定課程後的教學情形。(資料照)
在本土語納入部定課程後,除了教學現場增加排課的行政負荷、師資難尋,在學科學習、考試導向下,語言學習容易失去情感。這種現象過去曾在英語學習上屢見不鮮,許多人因測驗與考試而對英語產生反感。其實,語言是生活一部分,應回歸日常的親密關係與家庭教育,這才是真正的語言保存之道。
語言的傳承首要來自家庭,語言政策若僅依賴學校而缺乏家庭教育的支持,恐難長久持續。在這次大會提出的各種語言中,大家是否忘記了我們常說的「臺灣國語」,其實才是最有臺灣味的語言,但許多家長因擔心「臺灣國語」影響孩子學習華話,而不在家中使用母語交談,這種對母語的顧忌,才是真正反映了社會對語言的偏見,也導致語言自然流傳的斷層。
社會逐步走向多元、包容,語言的使用已不再受到限制,若要保存語言的多樣性,須提升社會對不同語種的尊重與包容,不再將不同語言視為偏差或錯誤,也不要在名稱上糾結。政府在推動國家語言政策時,應以尊重多元文化、提倡家庭教育、營造多語的公共環境為主,並重視文化氛圍的營造,讓語言在自然的對話、歌唱、書寫中傳承。只有社會真正的接納和多元化思維,才能讓每個語種在這片土地上自由呼吸。
(作者從公)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