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遏止兒科醫療人才危機 事不容緩

◎林奏延

台灣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出生率位居全球後段班,其影響嚴重衝擊了兒科醫療領域。

台灣年輕世代醫師近幾年不願投入兒科,使得各大醫院陷入兒科住院醫師招收不足的窘境。由於兒童用藥劑量及藥費相對成人較低,健保給付點數不足,導致兒科醫師薪資與待遇受壓縮,職涯發展被忽視。

台灣年輕世代醫師近幾年不願投入兒科,使得各大醫院陷入兒科住院醫師招收不足的窘境。圖為兒科醫師看診情形。(資料照)台灣年輕世代醫師近幾年不願投入兒科,使得各大醫院陷入兒科住院醫師招收不足的窘境。圖為兒科醫師看診情形。(資料照)

儘管近年來健保政策有多次調整兒科給付,但主要集中在急重症和加護病房領域;在經過多次健保加成的結果,使兒童不同次專科間薪資差異達到二至三倍。

在兒科住院醫師的培訓期間,多數時間消耗於加護病房從事急重症照護。隨著急重症工作壓力增加,這些年輕醫師往往在二至三年訓練期間內出現職業倦怠,導致部分醫師不願繼續留在醫院接受次專科訓練,這也是健保對兒科醫師多次加成後始料未及的後遺症。

兒科醫師的訓練,應該以一般兒科為主,其實,照顧兒童日常健康最需要的是一般兒科醫師,因為他們能夠在早期診治常見疾病,避免兒童病情惡化為重症。

然而,實際上許多當初懷著對兒科熱愛的醫師,最終因待遇低落與壓力大,不得不放棄兒科訓練,改行至醫美或其他自費醫療市場,這不僅是對他們自身職業生涯的損失,更是對醫療資源的浪費。

為了遏止兒科醫療人才危機,我們建議採取以下措施:

1) 設立兒科專科預算:兒科應設固定獨立總額,因為少子化持續惡化,台灣18歲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只佔全國人口16%,而且會愈來愈低,已適合作獨立總額的條件。

2) 增強兒科醫師培訓:住院醫師是養成訓練,不應單純被當作常規工作人力。另外,PGY訓練兒科可考慮增加一個月的訓練課程。 提升醫師對兒科的認識和興趣,確保年輕醫師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的醫療環境。

3) 整合醫療資源:兒童醫療的特點是,6歲以下的兒童生病不少,但多為各式各樣的感染症疾病;6歲以上兒童及青少年生病次數不多。

兒童醫療的趨勢是慢性病的預防及心智疾病的診治。圖為兒科病房情形。(資料照)兒童醫療的趨勢是慢性病的預防及心智疾病的診治。圖為兒科病房情形。(資料照)

由於疫苗的廣泛使用,使得嚴重傳染病受到控制,因此,兒童醫療的趨勢是慢性病的預防及心智疾病的診治,而目前台灣由於6歲以上兒童及青少年的醫衛經費,大部分在教育部,如何整合部會間的資源,可能需要成立少子化對策委員會或兒童部才能解決。

我們呼籲相關部門重視兒科醫療人才危機,並及時採取行動。透過更好的政策支持與資源配置,才能確保兒童醫療的未來,讓每一位小孩都能享有高品質的醫療服務。這不僅是對未來一代的責任,也是對整體社會的承諾。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構建健康台灣的明天!

(作者為前衛生福利部部長、前兒科醫學會理事長)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