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新奇
2022年母逝後,妹妹和我整理了自1979年到1987年父親因美麗島案入獄後寄給母親和我們孩子們的書信,我們決定捐贈給景美人權園區,感謝文化部的公務員認真的看待這些史料,特別到我中壢舊家當面來收取。
那些信件我只敢看封面和開頭一點點,每一封信我都幾乎沒看,因為已經不敢回憶起童年母親帶著我們去探監父親的小時候的時光。因為早在1999年,父親就在我21歲去世。
景美人權文化園區保留原來的監舍。(資料照)
在確認信件狀態的時候,文化部工作人員問我:「到底景美監獄對你而言,是怎樣的地方」;這句話一開口,四十年前的記憶就湧上來,我先哭了十分鐘。我忘記了原來我都記得:我記得30幾歲的母親牽著4歲的我、揹著2歲的妹妹,帶著兩個小孩搭完火車轉公車,又要走好久,才能到監獄去看爸爸。
後來我很害怕到景美人權園區,因為那裡有我很不願意想起來的美好時光,在醜醜的水泥建物裏面、在有點髒又厚厚的玻璃對面有鬍渣很多的父親,母親會買好吃或自己做的點心帶著全家分享。只是我選擇遺忘,對我來說,父親住過的:「景美看守所、龜山監獄、土城的仁愛莊等」對我都瀰漫著窒息般的哀傷,和一種很異樣感的幸福,在家人們悲傷憤怒以外,其實在監獄的會見非常溫暖,像是偷來快樂。一個學齡前孩子的我,幾乎每週都要走很遠、坐好久的車,就可以看得到爸爸笑咪咪臉龐,樂不可支的表情,是專屬我們童年的幸福。
景美監獄對我們來說是全家團聚陽光普照的所在,因為一週一次的探監異常珍貴,所以每一刻我都沒有忘記。
針對藍委擬擴大不義遺址時期,民進黨立委黃捷(前排右起)、范雲、吳沛憶、張雅琳共同召開「國民黨別再掏空轉型正義,阻撓『不義遺址』立法保存」記者會。(記者陳逸寬攝)
我希望這些不義遺址能夠好好修整成一個和國民們共生共好、永續經營的樣態,要朝永續經營的概念來思考,希望不義遺址多元開放,它們可能會是小朋友奔跑玩耍的秘密基地、是藝術家使用的聚落空間、地方里民來泡茶聊天的乘涼場所、體驗政治受難者感受的教育場所、文化部公務員的辦公空間等等,這些應該是這些不義遺址、人權場所的未來,它們是歷史的一部分,也是我們台灣人的一部分:是台灣人能永遠記得自己是誰、是國家文化價值工程建立的地方,是我記憶家人們的重要所在,因為我們不該忘記所能擁有的美好是源自於對公平正義與民主的永續追求。
文化是人類文明的菁華,一個國家的文化是人類對美好事物的堅持與追求,是對自己、歷史記憶的認知,但很少人會記得國家價值的堅持是建立在很多人的努力和犧牲上,既然對公平正義和民主持續的追求也是文化,所以需要努力讓這個國家的人記得。
文化即國力的一環,是台灣在國際上值得被全世界珍惜與理解的存在,台灣對於民主追求的歷程是台灣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我們在國際上能獲得尊重與認同的原因,我希望國家能將這樣珍貴的資產予以法規律定來保護傳承,有一天這些遺址或場域都會是我們留給下一代最珍惜的寶物。
(作者為魏廷朝人權文教協會理事)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