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興瑜
近期看到前環保署長魏國彥投書,他指出核三的二號機組歲修,實為「非核家園」的預演,最後引用了國民黨主席朱主席的看法,民進黨的能源政策「電力不足、國安危機、空氣污染及電價高漲」。
核三廠二號機進行機組大修作業,工期約41天。圖為核三廠。(資料照)
筆者觀察,國民黨對能源政策長期為反而反的態度,由於不用負起「能源轉型」的責任,在野批評容易,但也顯得批判態度分裂且不切實際。
該投書批評政府不用核能,然而,非核家園寫在《環境基本法》第23條,是法定的國家目標,當年在朝野合作下所通過之法案,國民黨要收割當時的民意支持,現在卻不願意認帳。
而到了近期,國民黨更大張旗鼓地宣稱應使用核能,在地方執政縣市卻逃避「核廢料處置」的責任,而國民黨所主張的使用核能,國民黨在立院具有席次優勢,任何法案都採取強行通過的態度,既可以修法放寬核電廠延役規範,亦可以在自身執政的縣市,停止杯葛「乾式儲存場」的完工證明,讓燃料棒順利移出核電廠。
燃氣作為過渡能源,長途的運輸是市場機制的結果,而兵兇戰危導致進口能源的危害,不僅是只有台灣,而是日本與韓國,就連中國自身都可能受其害。這也是台灣必須發展本土的再生能源的主要因素,光電與風電即是正在發展中的重要本土能源。而上述能源的發展,勢必以更高的成本來設置,但一旦設置後,就能夠不斷地產生綠色電力,也是我們在強化「國家安全」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之一。
台灣必須發展本土的再生能源,風電是正在發展中的重要本土能源之一。(資料照)
針對再生能源的發展目標,魏國彥作為前內閣閣員,應該知道施政計畫的成果不會以「線性」產生成效,真正的公共工程是數年一個階段,而經濟部長郭智輝所提的再生能源目標,2023年有兩百六十九億度,但2026年將迎來風電的併網期,大幅成長是有可能的,且一定會發生。舉2023年風電實際發電量為例,就已經較前一年大增73%,魏前署長的「不可能」,恰恰顯示出以線性來思考公共政策出現的最大誤區。
可惜的是,魏前署長看似對高官轉任企業董事擲地有聲的批評,卻不免令人想起當時魏前署長被爆出「出國天數過多」、「由秘書代改公文」等爭議,由此觀之,魏前署長也許才是最警世的反面教材吧。
(作者為私人企業產業顧問)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