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五核心迴圈 永續優化教學品質

◎ 吳昌崙

台灣教育體系的重心長年來一直圍繞在各階段的入學制度,繼而影響高中、國中、國小課綱及教學走向,但只要聯合考試的分數仍為選才依據,學生就很難有機會發展本能。自主學習和因材施教這兩項核心目標恐怕只有在大學才可能實現,然而大學師資甄選一般著重學術表現,教學能力的問題大都在任教之後才會浮現。此外,治理大學的各層級主管也由學術背景出身的教師兼任,各項政策的制定往往偏重在執教者的立場,而非受教者的思維。

各大學發展特色應回歸到教學品質上,教師的學術表現最好不要變成評鑑的重點績效指標。圖為世新行管系學生於群眾募資課堂討論NGO活動募資專案內容。(世新行管提供)各大學發展特色應回歸到教學品質上,教師的學術表現最好不要變成評鑑的重點績效指標。圖為世新行管系學生於群眾募資課堂討論NGO活動募資專案內容。(世新行管提供) 

各大學發展特色理當回歸到教學品質上,教師的學術表現最好不要變成評鑑的重點績效指標,而應視為契合社會及產業脈動的進步方針,並能回饋到優化教學的內容上。筆者除了建議學生的學期/學年成績單取消列印不及格科目以誘導好奇心和強化進取心之外,依據過往經驗提出教學品保之五核心迴圈,做為永續改進的基礎。

核心一:自編教材。教育當局可設置獎勵辦法,鼓勵同領域之教師依各校/院/系的發展特色,編列符合學生素質的教材,並配合時代趨勢永續優化內容。

核心二:分級題庫。各科目依自編教材內容設置鑑別學生基礎能力和進階能力的題庫,使弱勢學習能力者能有所依據,並引導優勢學習能力者找到各領域的潛能。

佛光大學公事系開設地方創生課程。(佛光公事系提供)佛光大學公事系開設地方創生課程。(佛光公事系提供) 

核心三:輔導補救。依據題庫鑑別能力結果設置各種輔助學習的管道,例如可重複學習的數位教材、課程助教、課後輔導以及補考制度,以避免一試定論的遺憾。

核心四:雙向評量。由教務主管單位建立可鑑別教學能力的客觀評量制度,讓學習者能如實反映授課者的不足之處,避免教/學之間因主觀意識出現情緒性的對立,從而達到教學互長的理想。

核心五:教學研討。教務主管單位針對教學評量中出現指標落差較大的科目或教師,定期舉辦教學研討會,召集同領域的教師互相分享、切磋、研討經驗與教材教具,讓資淺教師有機會優化本職學能,並回饋到自編教材的循環,運轉永續改善的迴圈。

(作者為全訊科技半導體事業群總經理/董事)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