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擷安
台北捷運發生的持刀事件再次提醒我們,大眾運輸安全不僅是硬體設施和治安管控的問題,更包含如何防範乘客因心理健康問題而帶來的潛在風險。在一些國家,已經推行了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支持」和「社會服務」政策,以協助處理可能影響公共安全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些做法,不僅為台灣的公共交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也讓我們重新檢視並強化對大眾心理健康需求的重視。
台北捷運發生持刀事件提醒我們,大眾運輸安全不僅是硬體設施和治安管控的問題,更包含如何防範乘客因心理健康問題而帶來的潛在風險。北捷捷運站示意圖,與本案件無關。(資料照)
首先,我們可以從澳洲的經驗中學到,如何在公共交通空間中提供專業的心理健康支持服務。澳洲在幾個大型城市的主要車站中部署了心理健康支持人員,這些人員的工作包括觀察乘客的情緒狀況,並在必要時提供輔導、安撫情緒,甚至聯繫專業醫療服務。此項措施有效防止了因心理困擾而引發的暴力或騷擾行為,減少乘客在大眾交通中面臨的安全隱憂。這些心理健康專業人員通常會經過嚴格的心理學和社工訓練,具備高度敏銳的判斷力,能夠及時發現潛在的危險信號,並以溫和的方式介入。台灣若能借鑒此模式,在大型車站設立心理健康服務據點,派遣訓練有素的心理健康專員,便能有效降低突發事件的發生機率,並為乘客提供更安心的環境。
其次,加拿大在公共交通領域的心理健康支持措施也頗具參考價值。加拿大部分大城市如溫哥華和多倫多在其地鐵和公交系統中設置了心理健康支援站和支援電話熱線,當乘客出現焦慮、恐慌、或精神壓力時,這些支援站的工作人員可以迅速反應,提供即時的心理支持。這些措施顯示了加拿大對心理健康支持網絡的重視,讓公共交通的安全防範從「事後處理」轉變為「事前預防」。加拿大的經驗告訴我們,心理健康支持服務的快速反應和便利性至關重要。台灣在推動類似措施時,可以考慮在捷運站內增設心理健康熱線或求助電話,讓每位有心理困擾的乘客都能在需要時獲得即時協助。此外,台灣也可以學習在站內增加心理健康資訊展示,讓民眾逐漸意識到心理健康問題的普遍性,從而減少求助的心理障礙。
在日本的公共交通系統中,對於心理健康服務的介入則展現了另一種有效方式。東京和大阪的地鐵系統在設計上極為重視乘客的心理感受,將心理健康支持融入車站環境設計,例如在車站增設放鬆區域,播放柔和的背景音樂,並安排身著識別服的服務人員在車站巡邏,這些服務人員經過專業訓練,能夠即時處理乘客的不安情緒或焦慮情況。
日本的「心理健康氛圍設計」使得車站空間成為一個有助於心理舒緩的場所,讓乘客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安心與放鬆。這種對環境的心理設計不僅降低了乘客因焦慮或壓力而引發的潛在衝突,還營造出一個更加和諧的公共空間。台灣的捷運系統若能在此方面做出改進,例如在車站內設置放鬆區、播放柔和音樂或安排情緒管理人員,不僅能降低突發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還能促進整體乘車體驗的提升。
台灣在發展大眾運輸安全措施時,應著重於防範而非事後處理。引入心理健康支持服務,能使乘客在需要時獲得心理疏導,減少因情緒失控而導致的意外發生。圖為情境照。(圖取自shutterstock)
除了硬體設施的提升,台灣在政策推動上也需增加心理健康支持服務的資源投入。台灣大眾運輸系統現行的防護手段主要依賴警力,但警察的專業背景偏重治安維護,在處理心理健康問題方面可能缺乏專業知識。若能在捷運、車站中設置心理健康輔導人員,以輔助警力的方式參與公共安全維護,不僅能提升大眾運輸的安全性,也能更好地服務乘客的心理健康需求。此外,政府應在大眾運輸的範疇內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增強大眾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並減少相關的社會偏見。當民眾開始認識到心理健康問題的普遍性,便能在發生困難時更容易尋求幫助,從而建立起一個更為和諧、包容的公共交通環境。
心理健康支持在大眾運輸安全中的角色,反映了「以人為本」的政策思維。台灣在發展大眾運輸安全措施時,應著重於防範而非僅是事後處理。引入心理健康支持服務,能使乘客在需要時獲得心理疏導,減少因情緒失控而導致的意外發生,這將為公共安全帶來顯著的改善。同時,將心理健康服務普及至公共空間中,能夠逐漸改變社會對心理問題的認知,促進心理健康文化的成長。
從澳洲、加拿大、日本的經驗中可以看出,適當的心理健康介入不僅提升了大眾運輸系統的安全性,也提升了民眾的生活品質。台灣若能積極借鑒他國經驗,並根據本地需求調整政策,大眾運輸系統必將能成為民眾放心依賴的安全空間,成為真正的「心靈綠洲」。
(作者為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研究所碩士)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