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明輝
在賴清德總統於國慶演講重申「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後,中國隨即表示將依據對台貿易壁壘調查結果,研究進一步措施,並透過「聯合利劍-2024B」環台軍演施壓。中國認為台灣未履行《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協議中減少或消除雙方貿易壁壘的義務,仍禁止多達二千五百一十二項中國物品進口。
賴清德總統於國慶演講重申「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資料照)
台灣對中國大陸物品的進口規範,是依照一九九三年所訂定的「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貿易許可辦法」來管理,在不危害國家安全與對相關產業無重大不良影響下,就可公告開放進口。
三十多年來也從全面禁止九千多項,逐步放寬至今僅剩禁止二千五百一十二項。目前仍遭禁止的這些產品,多是對岸有傾銷問題或保護國內產業為主要考量,若貿然開放這些產品進口可能會對台灣農漁業和傳統產業造成衝擊,特別是中國大陸產品往往具備傾銷或低價競爭的特徵。
中國藉口台灣未履行(ECFA)協議中減少或消除雙方貿易壁壘的義務,仍禁止多達2512項中國物品進口。示意圖。(美聯社檔案照)
ECFA是兩岸在二〇一〇年簽署的經濟合作協議,旨在促進經濟交流,其中包含石化、機械、紡織等產品共五百二十一項及農漁業產品十八項,總共五百三十九項產品享有零關稅優惠。
隨著兩岸關係的惡化,一百四十六項產品的關稅優惠已陸續被中止,剩餘三百九十三項也面臨威脅。表面上來看,ECFA早收清單產品占台灣出口金額約百分之六,看似影響不大。但取消零關稅優惠仍將對中小企業及傳統產業的競爭力產生不利影響,也可能引發投資者對經濟前景的疑慮,進一步影響海峽兩地的資本流動與投資決策。
中國將ECFA視為惠台政策的一部分,旨在透過經濟合作推動統一。然而,隨著台灣明確表達「互不隸屬」立場後,中國開始以ECFA作為經濟施壓的工具,試圖逼迫台灣在政治上讓步。若中國進一步中止ECFA,將影響台灣的傳統產業及中小企業,這些產業長期依賴ECFA提供的關稅優惠,取消優惠將增加成本,削弱它們的競爭力。
面對這樣的經濟壓力,許多台灣企業早已開始調整產業布局,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轉向東南亞等其他市場,或將生產重心回流台灣。政府也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降低對中國經濟依賴的風險,促進台灣與東南亞、南亞的經濟聯繫。
面對中國日益施加的政治與經濟壓力,結束ECFA的關稅優惠或許反而有助於促使台商重新思考產業布局並進行轉型升級,從「中國加一」到「台灣加一」,逐漸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並進行全球布局,進一步提升台灣產業的自主性和全球競爭力。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