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黃澎孝練「孝」話》以「台灣史觀」正視史上三次《10月25日》的歷史意義

當然,作為第四位台灣人的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自然而然會以本能的「台灣史觀」,重新定位1945年、1949年和1971年的《10月25日》,從而做出了前往金門紀念1949年10月25日古寧頭戰役的決定,也為「台灣史觀」的確立,立下了一個關鍵性的里程碑。

◎黃澎孝

就台灣而言,歷史上有三個《10月25日》是影響台灣命運深遠,而又不可忘懷的歷史紀念日。

♦️1945年10月25日,日本台灣總督兼日本陸軍第10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大將,遵照駐日盟軍統帥麥克阿瑟發佈的《一般命令第一號》指示,在台北公會堂(今台北中山堂)美蘇中英四面巨幅國旗下,向代表《同盟國》受降的陳儀將軍遞交降書。終結了日本帝國在台灣的五十年殖民統治。

♦️1949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突襲金門,爆發了為期三天的古寧頭戰役。
最終以3,873人陣 亡,5,175人被俘寫下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第一敗」。
奠定了中華民國在台灣75年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各自獨立狀態。

♦️1971年10月25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運作下,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案,中華民國被驅逐出聯合國,從此,

●中華民國只能與台灣「相依為命」,蜷縮台灣不再肖想「反攻大陸」。
●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再扭曲「2758號決議」,擴大解釋為聯合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對台灣主權的國際法理依據。

在以上三個《10月25日》的歷史場景,就台灣而言,1945與1971兩次的《10月25日》台灣均無能為力,只能無奈的被迫接受。

黃澎孝練「孝」話》以「台灣史觀」正視史上三次《10月25日》的歷史意義華民國台灣的新任總統賴清德,在10月25日那天,無懼中國在沿海的實彈演習,選擇前往金門,參加古寧頭戰役的紀念大會。 (取自貼文)

唯有1949年10月25日的古寧頭戰役,台灣人與中華民國齊力拒敵,浴血奮戰三晝夜,才保住了「中華民國在台灣」的落地發展。

因此,中華民國台灣的新任總統賴清德,在10月25日那天,無懼中國在沿海的實彈演習,選擇前往金門,參加古寧頭戰役的紀念大會。賴清德這番抉擇,如再結合他在國慶大會的演講,就可顯示出賴清德此行的「意義非凡」,當然也讓中國為之瞠目氣結!

果然,中國國務院台辦以「民进党当局否认台湾光复历史意义 严重亵渎两岸同胞巨大民族牺牲」為題,公然篡改歷史,謊稱:

1945年的10月25日:
●「中國政府宣告《恢復對台灣行使主權》」(註:無中生有的謊言)
●「並在台北舉行《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註:台灣是日本領地,因此同屬「太平洋戰區 」)
●由此,通過一系列具有國際法律效力的文件,《中國從法律和事實上收復了台灣》。(註:一筆跳過最關鍵的《舊金山和約》想要糊弄真相)

然後,厲言數落「賴清德當局」三大罪:
●「不僅不對台灣光復進行紀念,反而一再宣揚美化荷蘭殖民台灣的所謂《台南400年》和日本殖民台灣的50年」
●「妄圖以此構建《台獨史觀》,「為其《新兩國論》虛構歷史依據。」
●「其所作所為是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的公然否認,是對兩岸同胞巨大民族犧牲的嚴重褻瀆。」

事實上,縱然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一副「義正辭嚴」口沫橫飛的「慷慨陳辭」,自以為可以大聲扭曲歷史,繼續矇騙台灣人。但是,當天台灣最熱門的新聞,卻是周杰倫演唱會的售票與網路黃牛票的問題。根本就沒人「鳥」中國習慣性氣噗噗地又說了哪些肖話?

黃澎孝練「孝」話》以「台灣史觀」正視史上三次《10月25日》的歷史意義縱然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一副「義正辭嚴」口沫橫飛的「慷慨陳辭」,(中央社)

至於79年前,「台灣光復」的歷史騙局,也早已被台灣人戳破唾棄。至於編織此歷史謊言的國民黨也一再失去執政地位,早都不好意思重提「台灣光復」這件丟人現眼的謊言了。

沒想到拾國民黨牙慧的中共,卻還說的如此「津津有味」,真是令台灣人笑掉大牙!哪能撩動得了台灣人獨有的「台獨」心呢?

更令中國臉面無光,跳腳不已的是歐洲議會,竟然在「台灣光復節」的前一日,以432票贊成、60票反對、71票棄權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不當詮釋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以及對台灣持續軍事挑釁。」的決議案,公然痛摑中國「戰狼」般的猙獰嘴臉。顯示:世界潮流、國際風向,已經越來越肯定兩岸互不隸屬,中國無權代表台灣,更不容對台灣指手畫腳,甚至武力恫嚇!

無論如何,對於充滿挫折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倒有一句話值得台灣人「肯定遵行」的,那就是國台辦所稱的「建構台獨史觀」。

從語意學的觀點闡釋,所謂的「台獨史觀」應該是「台灣人民對於台灣歷史有別於國共史觀的獨立觀察和審思的觀點」的簡稱。換言之,就是「台灣史觀」。

的確,中國所不以為然的
「荷蘭殖民台灣的所謂《台南400年》和日本殖民台灣的50年」,站在中國史觀,當然無法產生與台灣人「感同身受」的共鳴。

更不堪的是,二戰後,所有帝國主義下的殖民地,都獲得了住民自決的權利,紛紛獨立為聯合國展臂接納的新興國家。唯有日本殖民地的台灣,被中國強強拉進「祖國懷抱」,從此又被迫當了50年的「黨國」乖孫。

所幸,在台灣人的「本土運動」和「民主運動」的雙重奮鬥下,終於撞開了中華民國被封閉多年的民主大門,實現了113年前,中華民國「民有、民治、民享」,主權在民的民主共和國的建國理念。

而且,台灣與實現民主初衷的中華民國,也因「理念相近」like-minded而結合成為「中華民國台灣」,從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建國理念、國家體制與主權歸屬上,徹底劃清界線,分道揚鑣,互不隸屬。

台灣事實獨立已75年的實踐過程,也讓台灣人已經逐漸形成了台灣人民獨立視角下的「台灣史觀」,從而不斷重新審視台灣400年來,有別於中國的歷史。

當然,作為第四位台灣人的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自然而然會以本能的「台灣史觀」,重新定位1945年、1949年和1971年的《10月25日》,從而做出了前往金門紀念1949年10月25日古寧頭戰役的決定,也為「台灣史觀」的確立,立下了一個關鍵性的里程碑。


(作者為前國大代表)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黃澎孝臉書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