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無國界記者:為對抗不實資訊,台灣亟需恢復公眾對媒體的信任

無國界記者(RSF)地區辦事處自2017年起便在台灣運作,其秘書長將於2024年10月14日至18日訪台,該組織呼籲改革媒體環境以恢復民眾對媒體的信任,「這是唯一可長久對抗不實資訊的屏障」。

◎柏儒廷(Thibaut Bruttin)/無國界記者(RSF)秘書長

◎艾瑋昂(Cédric Alviani)/無國界記者亞太區辦事處代表

不實資訊為蓄意散佈虛假或偏誤消息以操弄人心的手法,此問題在全球各地逐日擴散。在中俄兩國陷入威權主義並輸出其審查和媒體管制方法後,民主國家發現自己被源源不絕的宣傳內容所淹沒,其制度完整性更因此受到威脅。在「經濟學人資訊社」(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的民主指數評比中,台灣位居亞洲國家之首,但根據獨立研究機構V-Dem的資料所示,該國也最常遭受來自海外(在此例中為中國)的不實資訊攻擊。

無國界記者秘書長柏儒廷(Thibaut Bruttin)。(美聯社)無國界記者秘書長柏儒廷(Thibaut Bruttin)。(美聯社)

自由、獨立、多元的新聞媒體是唯一已知可長久抵禦不實資訊的堡壘,這些媒體以公眾利益為先,並在發布資訊前系統性地驗證其消息來源。然而,台灣媒體雖享有相對自由的環境(在無國界記者2024年世界新聞自由指數排名的180國中,台灣名列第27),卻常因政治或商業因素而忽略新聞倫理。因此,根據「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的調查,僅十分之三的台灣人表示自己信任媒體,使台灣成為媒體信任度最低的民主國家之一。相較之下,這種不信任的氛圍賦予平台過大的影響力,尤其是Facebook和Line,而這兩者卻是台灣虛假或偏誤資訊的首選媒介。

傳統媒體的公信力不足成為台灣民主的致命弱點,使其可能遭人惡意利用並造成嚴重後果。儘管情況已如此危急,重大改革仍未見曙光。誠然,如試圖在台灣施行任何系統性影響媒體監督的公共政策,推動者極易遭受「回到獨裁統治」的指控。但如採取共同監管的方式,使新聞從業人員重新承擔其職責,此類改革可確保媒體界服務於一般大眾而非其股東的利益。

我們建議推動者可從下列五處著手,在我們看來,這些改革易於實行並將產生長遠影響:

● 採用可助長與保護編輯人員相對於其雇主及董事會之獨立性的監管架構。

● 擴大廣播監管機關「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的權限,以涵蓋印刷、線上新聞網站和平台等所有媒體,並增加其獨立性與資源。

● 大幅增加並持續撥給公共媒體預算,使其可享有與民營媒體同等的能見度,並加強對其獨立性的保障。

● 支持承諾尊重新聞倫理的媒體、獨立事實查核計畫,以及嘗試加強與公眾對話的專案。

● 規定超大型數位平台須承擔責任,使可靠的資訊來源(依據獨立認證進行界定)能為人所見並進行適當調整。

在代表團於2024年10月14日至18日訪台期間,我們預計將會見賴清德總統、政府和反對黨官員,以及眾多媒體與公民社會代表。

我們將強調此類改革的必要,並介紹無國界記者所開發、可促進改革的創新解決方案,特別是資訊與民主論壇(Forum for Information and Democracy)、良好實務開發實驗室、新聞信任計畫(Journalism Trust Initiative,JTI)、史上第一項媒體素質認證ISO標準、《人工智慧與新聞業巴黎憲章》,以及近期為分析威權政權所傳出不實資訊而啟動的「宣傳資訊監控」(Propaganda Monitor)觀測計畫。

台灣的新聞自由程度在該地區領先他國,且是華語世界唯一的民主國家,我們深信改革其媒體法規、使其符合國際上的最佳實務,此舉對台灣而言有百利而無一害。台灣媒體將可藉此重獲大眾信任,這不僅是打擊不實資訊的必要條件,也可保證媒體能夠在平台的霸權下長久存續。新聞業與民主的未來息息相關。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