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美中科技協定:不再是朋友,而是陌生人

◎缺理

1979年,美國與中國的《美中科學技術合作協定》誕生時,這似乎象徵著兩國關係的春天。當年,時任美國總統卡特與中共副總理鄧小平親自簽署,這份協定被譽為架起兩國科技合作橋樑的重要一步。然而,經過45年的風雨飄搖,如今這座橋梁已經岌岌可危,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兩國緊張局勢的升級,這份協議的續簽正變得越來越困難,甚至面臨徹底終結的命運。

協定成為政治工具

在協定剛誕生的年代,兩國在科學技術領域的合作是如此令人期待。彼時,美國的科技實力獨步全球,中國則渴望借鑑西方技術以推動經濟發展。雙方在能源、農業、環保等領域開展了大量合作,成就斐然。這種合作並非單純的技術交流,更是一種政治姿態,象徵著兩國在冷戰陰影下的破冰之旅。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份協定逐漸演變成了政治博弈的工具。近年來,美中關係的惡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美國內部的反中情緒高漲,尤其在半導體技術、人工智慧等敏感領域,中美之間的分歧越來越深。兩國都在科技領域採取了更為強硬的立場,讓這份曾經象徵著友誼的協定變得脆弱不堪。

科技合作還是技術竊取?

近年來,美國各界對中共的態度愈發不滿,尤其是在科技領域。許多人質疑,中國利用合作的機會竊取美國的技術,並將其應用於軍事用途。美國國會的兩黨議員頻頻指責中共在科技合作中缺乏透明度,尤其是在資料分享方面,讓許多原本應該公開的科研成果淪為「黑箱作業」。

以COVID-19疫情為例,世界衛生組織與美國政府多次要求中國提供更多疫情數據,尤其是病毒溯源的關鍵資訊,但北京方面的回應卻一再令人失望。這種「不合作」的態度進一步加劇了美國的疑慮,認為與中國的科技合作已經無法再維持公平透明的基礎。

近年來,美國各界對中共的態度愈發不滿,尤其是在科技領域。(歐新社)近年來,美國各界對中共的態度愈發不滿,尤其是在科技領域。(歐新社)

協定即將到期,未來成疑

據統計,《美中科學技術合作協定》通常每五年續簽一次。然而,2023年8月協定到期後,雙方只同意了兩次為期六個月的臨時延期,第二次延期即將在本月到期。儘管美國國務院表示正在積極談判,但前景不容樂觀。隨著美中關係持續惡化,未來這份協定能否繼續存續,無疑成為兩國關係中的一大變數。

即便是在科技領域合作的象徵意義如此重大的情況下,美國依然難以忽視中國在其他領域的「問題行為」。尤其是近來,美國在半導體方面對中國的限制不斷升級,並對中共涉嫌侵犯智慧財產權、利用民用技術進行軍事擴展的行為表示強烈不滿。這些因素讓本就脆弱的協定談判更是雪上加霜。

從「互利共贏」到「各自為政」

當年簽訂這份協定的初衷是希望通過科技合作,實現兩國的互利共贏。然而,如今的現實卻是,美國擔心中國的科技崛起會威脅到自身的全球霸主地位,而中國則致力於利用美國的技術來加速自身的現代化進程。這種局勢讓雙方的合作變得日益艱難,從「互利共贏」到「各自為政」,兩國在科技領域的競爭已經愈演愈烈。

許多分析人士認為,這份協定的終結很可能是大勢所趨。畢竟,當合作成為一種負擔,甚至威脅到國家安全時,選擇退出似乎是唯一的選擇。根據統計,美中在科技合作方面的互動在過去幾年中已經大幅減少,而雙方的貿易、投資限制則在不斷加強。這種趨勢預示著未來雙方在科技領域的對抗將會更加激烈。

45年的友誼,難以繼續

總的來說,1979年簽訂的《美中科學技術合作協定》在過去45年裡曾是美中關係的重要支柱,然而隨著兩國在各方面的對立加深,這份協定的前景已經黯淡無光。即使協定最終得以勉強續簽,其實質內容也將大不如前。畢竟,當兩國已經不再是朋友,而是陌生人,甚至是潛在的敵人,任何形式的合作都會變得步履維艱。

(作者為商)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