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碳權交易的「漂綠」風險

◎蘇緯政

「國內碳權交易」即將於10月2日正式啟動,台灣碳交所將協助企業碳權的供需媒合,創造減碳的誘因,提升低碳的生產技術,強化產業的創新發展,加速臺灣邁向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然而,臺灣的碳權交易市場目前仍屬於起步階段,未來勢必得面臨許多實務運作的挑戰,其中,如何有效防範「漂綠」的風險,將會是相當重要的議題。

國內碳權交易將於10月2日正式啟動。(中央社)國內碳權交易將於10月2日正式啟動。(中央社)

什麼是「漂綠」?

「漂綠(Greenwashing)」一詞是由「Green(綠色)」及「whitewash(漂白)」這二個字組合而成,意指企業並未實際投入永續行動,而是透過誇大或不實的環保宣傳,營造出正面、友善環境的形象,藉此誤導並獲取消費者、投資者或政府的支持。

世界經濟論壇(WEF)將企業常見的「漂綠」樣態分為兩大類:一、選擇性的資訊揭露,意即企業只選擇揭露對環境正面的資訊,而刻意忽略負面的資訊;二、象徵性的行動,意即企業只做對形象有正面效益的象徵性表面行為,卻沒有採取實際的解決行動。

倘若,企業以「漂綠」方式來獲取碳權,卻沒有真正實踐應有的碳減排效果,不僅會削弱碳權交易市場的效益,也會對全球的減碳目標造成阻礙,甚至會讓臺灣在國際碳市場中的聲譽受到損害。此外,當漂綠行為一旦被揭露時,不僅會導致投資者對碳權商品的價值產生疑慮,還可能引發對碳權交易市場的信任危機。另外,這些漂綠行為的存在,更會增加碳權交易市場的不穩定性,因為市場難以準確評估碳權的真實價值,造成企業交易成本的增加,對整體市場的價格機制產生負面衝擊。

根據英國《衛報(The Guardian)》與德國《時代週報(Die Zeit)》合作的調查指出,由國際碳權核發機構Verra所認證的碳補償項目,竟然有高達90%的碳補償對於實質減碳完全沒有價值可言,而且沒有達到企業所宣稱的碳封存量,這些企業則包括:GUCCI、Disney(迪士尼)、Shell(殼牌石油)等大型跨國公司,這些跨國公司多表示是因為購買到一些有問題或低品質的碳權,衍生出不小心「被漂綠」的爭議,導致企業形象或商譽受到嚴重影響。

防範「漂綠」的策略

針對如何有效防範「漂綠」風險,筆者分享幾點淺見如下:

一、建立國際化的碳權認證標準:臺灣應儘速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碳權認證標準,確保所有碳權的計算方法與核證程序具有一致性與透明度,這有助於降低企業進行漂綠的可能性,提高市場對碳權商品的信心;此外,政府亦可參酌國際上成熟的認證機制,如: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等,制定符合臺灣在地實情的標準。

二、強化相關的政策與法令:政府應加強對碳權交易市場的監督與執行機制,適時查核企業的碳減排報告,並擬訂與時俱進的法令規範,讓違規企業承擔應負的法律責任與罰款。此外,應定期公開市場監管報告,增加市場的透明度,防範潛在的漂綠風險,提高碳權的品質與市場的穩定性。

三、積極推動企業落實ESG責任:我們應將環境保護、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納入企業評估標準,提高企業的環保意識、社會關懷與內控機制,如此將有助於減少漂綠行為的發生。尤其,應鼓勵企業公開ESG報告,由獨立的第三方加以驗證,確保其真實性與準確性。

四、增進市場參與者的教育及宣傳:政府應持續推動各類型的教育訓練、研討會、活動或媒體宣傳等,讓企業、投資者或消費者都能夠更瞭解碳權交易市場的運作方式,以及從事漂綠行為可能帶來的各種危害,像是漂綠將會對公司的整體營運、股價、聲譽等產生負面影響。

五、參酌國際社會的成功經驗:臺灣可以參考國際社會在碳權交易及防範漂綠風險方面的實際案例或相關規範,例如:歐盟的「反漂綠指令(Anti-Greenwashing Directive)」、美國的「綠色指南(Green Guides)」等,衡酌我國市場的特色予以調整或應用,研擬出適合臺灣的法令或制度。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臺灣的碳權交易市場方興未艾,但「漂綠」風險將會是不容忽視的挑戰。相信唯有我們下定決心,防範於未然,積極採取因應措施,提高碳權的品質,才能與國際社會快速接軌,促進臺灣碳權交易市場的健康發展,讓臺灣能在全球市場中掌握趨勢,為實現全球減碳目標與永續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打造更優質的臺灣品牌形象。

(作者是大學講師、前立法院院長秘書)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