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川普主義興起對台海情勢的影響評估

川普的外交政策立場與世界觀是一種交易式的,他把所有的事情都當成一種交易,與盟友的關係也一樣。這種看法未必是「孤立主義」,但確實可能提高盟友們的不安全感。目前兩大黨面對中國和台灣的態度有高度共識,將來也會持續,不過在一些多邊機制方面則有重新調整的可能。比較需要注意的還包括愈來愈受歡迎的「保護主義」相關主張。

◎陳方隅/美國台灣觀測站主編、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美國大選在即,過去幾個月以來,川普在全國民調以及不少搖擺州取得小幅度的領先,而在拜登宣告不連任、並由副總統賀錦麗上陣後,目前狀態近於五五波激戰。無論川普是否能夠再度入主白宮,其主張已幾乎全面主導共和黨的最新黨綱與政治議程,對比8年前川普第一次競選時黨內的百花齊放狀態,川普目前在黨內的地位可說是定於一尊;他在副總統候選人方面,挑選了8月份才剛滿40歲的俄亥俄州參議員J. D. Vance,兩人在許多議題立場上非常接近。顯而易見的是,「川普主義」的內政與外交路線已成為共和黨內主流,且能夠預見未來相當期間內仍將延續。

美國歷任總統的施政常被冠名以「某某主義」,用以形容這位總統在一些重大政策立場的整體主張。本文將討論「川普主義」,尤其聚焦於他的外交政策主張,特別是針對台海情勢方面的態度與立場,檢視現狀下的台海安全相關機制是否可能產生變化。

顯而易見的是,「川普主義」的內政與外交路線已成為共和黨內主流,且能夠預見未來相當期間內仍將延續。(美聯社)顯而易見的是,「川普主義」的內政與外交路線已成為共和黨內主流,且能夠預見未來相當期間內仍將延續。(美聯社)

川普的外交政策立場:美國孤立主義的再次興起?

美國長期以來(從建國之初)就常出現「孤立主義」的主張,大致上是說不需要花費太多資源去介入國際事務,應該關注自身事務就好。這樣的主張其來有自,畢竟美國距離其他大陸都很遙遠,所以有人認為干預他國事務的好處相對有限。然而,隨著美國逐漸成為全球的經濟、政治、軍事、科技等領域的主導國,美國也需要承擔起類似世界警察的角色,維持「自由開放的海洋」與「以規則為中心」的國際體系(rules-based international order),以此在現有的國際體系下(尤其資本主義運作體系)極大化自身的國家利益。

川普的外交政策主張可以稱得上是孤立主義嗎?美國真的有可能棄盟友不顧嗎?筆者認為川普主義跟以往的孤立主義有相似之處,但也不盡相同。

首先,相似之處在於川普本人以及許多共和黨人,都認為美國花費太多資源在世界各地,「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的主張就有一部份是針對此點而來,認為應將資源留在國內。這種說法在2016年川普第一次競選總統時就已經形成,而在俄烏戰爭爆發後似乎受到更廣泛的認可,許多共和黨人開始反對援助烏克蘭,認為援助已經「夠多了」。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4年5月的最新調查顯示,大約一半的共和黨人認為對烏克蘭的援助已經太超過(too much),數字從2022年的9%上升到49%,僅有13%的共和黨人認為還不夠;另一方面,民主黨選民有36%認為還不夠,僅有16%認為太多。

俄烏戰爭時至今日已超過兩年,對烏克蘭而言無疑是一場災難,對全球而言也是一次劇烈的衝擊。(美聯社)俄烏戰爭時至今日已超過兩年,對烏克蘭而言無疑是一場災難,對全球而言也是一次劇烈的衝擊。(美聯社)

共和黨人們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NATO)的不信任也呈現攀升趨勢,這樣的質疑同樣是從8年前川普首次競選時就開始了,他不斷強調北約應該要為防衛事務付出更多的預算,不能單靠美國。不只是北約,川普向諸多美國的條約盟友國家都陳述了類似概念,也包含日本、韓國。

而在此次競選總統期間,川普也把同樣的邏輯套用在台灣身上,曾經在FOX專訪當中言明一定不會表明協防台灣、否則將在與中國的談判中喪失優勢;在今年7月份刊出的Bloomberg專訪當中又說得更清楚,他認為台灣「偷走美國的晶片產業,台灣人超級有錢,但是卻沒有付足夠的錢在防衛事務上」;川普除了指出台灣應該要付錢之外,也認為要對台灣半導體產業課稅,把工作機會帶回美國。最符合孤立主義的說法是,他認為「台灣遠在9500英里遠的地方,距離中國則只有68英里。」意思是說台灣太遠了、防衛困難,美國最好不要管這麼多。

為什麼川普不斷強調盟友要付錢?這就是他跟其他政治人物在考慮外交政策時,最大的不一樣:他眼中並沒有「盟友」的觀念。對他來說,萬物都是「交易」的一環,沒有所謂盟友親近與否差異,只有他國與美國之間的利益關係考量,有些國家佔美國便宜多、有些佔得少,無論如何,他都要一一向對方談判。川普對很多國家都曾提過「付費說」,如今對台灣也是如此。

2022年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曾經講過台灣最好成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這樣就不會有戰爭。(美聯社)2022年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曾經講過台灣最好成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這樣就不會有戰爭。(美聯社)

現在有不少人把這種思維模式稱為「交易式外交」(transactional diplomacy),把所有的事情都當成一種交易,包括與盟友的關係也一樣,因此倒不見得一定是「孤立主義」。當我們看到大多數共和黨人投票反對美國的援外法案(今年4月份通過、總額近950億美元,一次援助了烏克蘭、以色列、印太地區,以及直接資助台灣軍費),我們還不太能確定他們究竟是真的想要追求孤立主義(雖然有些國會議員確實是抱持如此期待),或是像許多對外發言所指出的,認為資源有限,他們只是認為比起在歐洲挹注大量資源,更應該轉而投入印太地區。川普「本人」從以前到現在都很不重視台灣,但至少目前共和黨的外交策士們大都仍非常挺台,加上目前美國兩大黨對台灣議題仍然持有高度共識,這是台灣當下「稍微」可以放心之處。

然而,比較麻煩的是,我們可能很難確認川普團隊會有誰,目前他的身邊有一些強力主張孤立主義的人,也不乏對台灣不友善的策士(例如Tucker Carlson,台灣距離美國太遠的說法可能就是出於他口)或者金主(例如頭號金主Elon Musk曾經講過台灣最好成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這樣就不會有戰爭),因此川普團隊未來的路線仍然有待觀察。

對中國來說,不管是誰執政都不會太好過。一方面賀錦麗(中)將繼承並延續拜登政府的大部份政策,另一方面,若川普上台,對中國來說是更模糊、更不確定,而且會面臨更多「猛暴性政策」。(法新社)對中國來說,不管是誰執政都不會太好過。一方面賀錦麗(中)將繼承並延續拜登政府的大部份政策,另一方面,若川普上台,對中國來說是更模糊、更不確定,而且會面臨更多「猛暴性政策」。(法新社)

川普可能影響的既有多邊機制

即使川普主義並不完全跟傳統的孤立主義一樣贊同從國際事務抽身,川普的交易式思維仍然有可能對盟邦帶來許多衝擊。舉例來說,好幾個美國長期盟友被要求「要多付錢」,對各國帶來不小的震撼。就台灣而言,原本和美國就已經是實質上的盟友關係(例:拜登總統至少五次公開聲明美國有協防台灣的承諾;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也說過,台灣是以色列等級的盟友),然而這樣的關係是否動搖也令人感到擔憂。而連續40年皆論及台灣的共和黨黨綱,四年前才將台灣描述為「忠誠的友人」,卻在2024年最新黨綱中首次沒有提及台灣。加之川普受訪時對台灣所說的言論,造成台灣的不安全感大幅提升,「疑美論」也撿到超多柴火,藉此大量炒作美國一定不會幫助台灣、美國不可靠之類的老調。

其實,美國從2017年至今的印太政策是有高度的延續性的,兩大黨面對中國和台灣的態度具有高度共識,而這對當代政治分歧的美國來說相當不易。川普第一任期時直接扭轉了人們對中國不了解或者過於天真的看法,推出印太戰略,並開始對中國的「戰略競爭」,同時推出許多對台友善的政策與法案;拜登時期不但延續這些路線,也加強對中國的整體競爭布署。

相關制度或政策安排有哪些呢?拜登不但並未廢除川普開啟的貿易戰關稅,還不斷疊加關稅額、針對特定領域抽取關稅(例如對中國電動車課徵100%關稅);除了貿易戰之外,拜登透過盟友陣線一同與中國抗衡,例如推出「晶片聯盟」(Chip 4,包含台灣在內),防止中國獲得最先進晶片;軍事與外交方面,除了不斷提升印太地區的預算和各種軍演規模之外,拜登成功地讓日本與韓國兩個世仇國家坐下來簽署協議、共同合作(目的當然就是為了對付中國和北韓),升級在日本的指揮體系、並全面進行換裝升級,同時在菲律賓新設立四個基地對準巴士海峽與南海,架設完備的陸、海、空軍與後勤佈署;至於國際社會方面,美國出席G7及各種國際場合皆會談論台灣海峽的和平穩定,將台海議題「國際化」(這樣子的外交表態是以前很難想像的),拜登更對台灣協防承諾五度表態,對台灣的軍事合作公開化、派軍隊到台灣協助訓練,與台灣簽署海巡合作協議備忘錄;當然,還有跟台灣洽談並簽署經濟協議(21世紀貿易倡議,這是拜登政府與外國政府簽的第一個、可能也是唯一的經貿協議,也將成為拜登倡議推出的印太經濟架構協議IPEF的範本)。我們可以看到,拜登政府是用多邊的方式、在印太戰略佈局下逐層建構出圍堵中國的網絡,同時也針對包括台灣在內的盟友,加強雙邊關係。

那麼,假使未來由川普執政,對這些機制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筆者認為,美國對中國以及對台灣政策會有很大一部份能夠延續,短期內兩大黨都不可能改變對中國的態度,尤其上述的諸多雙邊機制可以預期不會出現斷層;然而,只要涉及多邊機制的部份,都可能需要重新商談,例如美日韓同盟的關係,又或者是川普已直接發出質疑的IPEF。

對中國來說,不管是誰執政都不會太好過。一方面賀錦麗將繼承並延續拜登政府的大部份政策,另一方面,若川普上台,對中國來說是更模糊、更不確定,而且會面臨更多「猛暴性政策」(例:一下加很多關稅)。這種不可預測性會對中國帶來不少麻煩。然而在此態勢下,美國的盟友以及既有的許多機制也同樣面臨高度不確定性。

「美國優先」講究的是國內政治

回到川普主義本身的討論。事實上,所謂川普主義的興起以及其所強調的「美國優先」,泰半起因於美國國內政治的討論。除了對美中關係的討論之外,川普主義還有很大一部份的成因及論述著重於全球化下的工作機會外移、所得分配惡化,以及國內身份政治對抗激化。相應政策對台海或整個印太區域的影響,大多聚焦於經濟與產業政策方面,尤其美國愈加重視產業政策,想要透過補助或其他方式鼓勵製造業回流,將導致美國與其他國家的相同產業發生更激烈的競爭關係;另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近來昂揚的「保護主義」相關主張,可以預見關稅政策的加強。即使「全球化」進程並不一定會像張忠謀先生說的「已死」態勢,卻也顯然出現極大的轉變,將直接波及世界產業佈局。

川普主義的興起是美國一整個國家的總體政治發展現象的反映,而非僅源於川普個人的主張,無論川普是否重新執政,這些討論都將持續在美國社會盤旋。對於非美國公民的觀眾們來說,我們不太需要參與美國國內議題的辯論,而更多關注在兩大黨的外交政策,關注的重點與美國選民大不相同。目前兩大黨對中國的態度都很一致,但採取的外交手段略有不同,更大的差距出於經貿手段的運用。

對台灣而言,相對正面的重點在於,台灣議題目前是兩大黨具有高度共識的議題,公開挺台的國會議員、前任或現任官員、智庫政策圈學者們不在少數。我們應致力於強化台灣對國際局勢的論述以及實質的連結,並且要維繫美國政治與社會對台灣議題的高度共識。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