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次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自7月29日公開露面後,便消失於公眾視野長達半月,引發外界諸多猜測。儘管中共官方透過官媒報導習近平對內回信、對外致電等方式,試圖證明其仍掌控全局,但這種異常低調的舉動,反而加深了國際社會的疑慮。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美聯社)
經濟困境與刻意淡化策略?
習近平選擇在中國經濟面臨嚴峻挑戰之際「神隱」,引發諸多聯想。中國第二季經濟成長不如預期,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日益嚴峻,種種困境都讓習近平的領導能力面臨考驗。此時選擇淡出公眾視野,是否刻意為之?
從過往經驗來看,中共領導人往往在面臨重大危機或政策轉變時,選擇暫時退居幕後,待局勢明朗或政策成形後再公開露面。例如,2015年中國股市崩盤,習近平就曾一度消失於公眾視野,直到政府採取一系列救市措施、股市回穩後才再度活躍。
因此,習近平此次「神隱」可能是刻意為之,旨在爭取時間調整政策方向,以期在未來以更強勢的姿態回歸,並避免在經濟困境尚未解決時成為眾矢之的。
外交舞台的「回歸」與權力宣示
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神隱」期間,中共外交系統並未停擺。越南國家主席阮富仲將於8月18日至20日訪問中國,斐濟總理拉布卡也於8月12日抵達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預計將與習近平會面。
選擇在外交場合「回歸」,或許是為了向國際社會傳達中國穩定、自信的形象,同時也暗示習近平仍牢牢掌控著外交事務。然而,更深層次的意圖,可能是藉由外交舞台的「回歸」進行權力宣示,向外界,也向中共內部,表明自己仍然是中國的最高領導人,不受外界傳言影響。
「消失的半個月」:中共政權不透明的縮影
習近平此次「神隱」事件,再次凸顯了中共政權的不透明性。在缺乏公開透明的政治體制下,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外界對於中共內部權力鬥爭的猜測 更重要的是,這種不透明性也讓外界難以準確評估中國的政治風險,進而影響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信任與合作意願。
總而言之,習近平「消失的半個月」,是刻意淡化還是權力佈局?答案或許只有他自己知道。然而,無論背後動機為何,此次事件都暴露了中共政權的脆弱性與不確定性,也為國際社會觀察中國政治走向提供了新的視角。
(作者為學生)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