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熊學院
近期拜登退選、由民主黨的賀錦麗上陣。而昨天彭博一篇專欄文章以「北京可能偏好川普勝選」為主題,或川普最近「刻意淡化幫助台灣」的可能性,直言台灣應該為自己的防禦買單;而賀錦麗過去較為親中的態度,也讓許多人相當焦慮。
大眾可能會想問:「美國由誰當選總統,對台灣比較有利?」
●民主黨與共和黨對待台灣的態度為何?
這篇我們不從個人談起,我們畢竟不是美國選民。然而不同政黨的風格、以及對於外交政策上的方向與策略,確實有可能影響台灣的安全與和平穩定的主要方向。
這時候了解美國兩黨之間的外交政策上,特別是印太地區的態度,將比瞭解候選人本身更有意義。
先講結論:基本上這兩黨之間在印太地區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應對方法相去不遠。
主要的差別會在「策略選擇」的偏好與不同,例如:
兩黨對於中國帶來的威脅與挑戰有相當共識,早已將中國列為主要的「戰略競爭者」。
然而,民主黨在面對中國帶來的挑戰時,更趨向於聯合區域內的盟友共同從包括政治、經濟與軍事方面,全方位進行聯合對抗態勢。
相對於此,以川普為首的共和黨更偏好於「直接應對」與中國的衝突,而盟國必須對於美國的付出共同承擔。
例如日本、韓國必須對美國的駐軍提供經濟支持,事實上這也可以解釋川普前陣子談話中提到台灣應該付出的「代價」的意義為何。
簡單來說,拜登傾向「揪團打怪」,更強調集體安全策略,要求盟國步調一致;相比之下,川普較思考「以美國為主體」的出發點,以應對中國的挑戰,而因此獲益的盟國也該有所付出。
但有件事情是不會變的: #中國是必須共同防禦的對象。
●川普VS賀錦麗的當選,誰對台灣最有影響?
承上所言,我們的考量並不是在「哪位候選人會當選」,而是當選後,我們應該要怎麼調整自身的外交與安全策略。
也就是說,與其關注誰的當選機率大,不如思考今後我們對於「安全態勢」的應對準備應該要如何提升、以及配置資源的投入。
台灣跟美國的「政治環境」有極大差別:民主價值是核心精神
回望這件事「爭執」的本質,美國大選的爭議無論如何激烈,他們所討論的都是要用「什麼方法」來讓美國更為強大或應對未來的挑戰。
但不幸地是,台灣跟美國有極大不同:台灣內部仍存有對於「自我認同」的巨大分歧。
直至今日,仍然有人對於中國存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認為「獨裁國家可以談或可以信任」,甚至認為退讓可以換取利益與安全。
這樣的群眾認知,就跟美國的集體共識有天差地遠的區別。
白話點說:台灣有太高比例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敵人是誰」。
●「台灣有事」本來就要先從自救開始
「保家衛國」這件事本來就要靠自己。盟友的善意與幫助當然可貴、也應悉心維繫,但這一切的應該是從我們的奮力反抗與挺身而出開始。
關心國際發展局勢固然重要,但面對與自己有關的危險,應該是遭受威脅的我們最早開始做好準備。
#黑熊學院
編輯精選